【通讯员:李智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药物评价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全国临床用药风险监测与防控学术会议于7月19日)在济南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级协会分会主办,是国内临床用药风险评价监测与防控领域的权威学术盛会。我院药学部李智磊主管药师为主研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与药物警戒智能体”创新成果,因其显著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所展示的卓越效果,在大会众多投稿中脱颖而出,不仅作为重要专题报告在大会上精彩亮相,其相关研究论文更荣获大会优秀论文证书,充分展现了南科大医院在人工智能赋能用药安全领域的领先实力和学术影响力。
药学部始终秉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理念,多年来聚焦临床实践中的用药难题与需求,持续推进药学研发工作,致力于为临床诊疗提供更精准、高效的药学支持。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药学研发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可能。为此,药学部成立 AI 药学研发小组,由药学部贾暖主任牵头,旨在借助 AI 技术的强大算力与数据分析能力,进一步深化临床问题与研发工作的结合,探索更具创新性的药学研究路径,推动药学研发迈向智能化、精准化的新高度。
李智磊主管药师作为第一完成人在7月19日下午的专题报告环节,向全国与会专家同仁详细介绍了团队的工作。此创新成果使用豆包1.5PRO(处理日常高效任务)与DeepSeek R1(处理深度推理任务)双AI基座大模型引擎,并构建了包含四层架构(数据输入交互层、文字处理层、核心运行层、合规层)和六大知识库的智能系统(涵盖3GB以上的药物警戒专业图书文献库、CTCAE 5.0分级标准库、WHO-UMC因果评价准则库、药物警戒相关法规库等),解决了当前临床药物警戒工作中不良反应判定复杂、上报流程繁琐、关联性评价主观化及重复工作多等核心需求。
在报告中重点阐述了该智能体的实际应用效能。它能够实现秒级的CTCAE不良反应分级查询与严重程度自动判定,例如快速识别出奥沙利铂致过敏性休克属于“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它能将传统需要30分钟手动完成的规范不良反应报告生成时间缩短至10秒以内;它还能基于嵌入的WHO-UMC等权威标准,结合时间关联、停药再用药反应等多因素进行逻辑分析,给出客观的药物警戒关联性评价结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于DeepSeek R1的信号再评价模块,可批量高速处理海量数据,例如仅需20秒即可完成对百位患者、总计10万字监测记录的关联性再评价分析,效率远超人工。
本应用研究的严谨性在实践测试中得到了验证。通过50人次不良反应潜在信号的双盲测试,智能体与资深药师的评价一致率达到了90%~96%的高水平。这一成果标志着药物警戒工作模式正从传统的“人工经验驱动”向高效、客观的“AI证据链驱动”深刻转型。该智能体的成功研发与应用,将为本院药物警戒与不良反应带来革命性的效率提升,将医师、药师、护士们从繁重的文书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临床服务和患者用药监护。同时,其高效、客观的风险监测能力,也将为本院患者构筑起一道更加实时、精准的用药安全智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