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毛英、余园】“时代的每一粒尘,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疫情笼罩下的城市,没有人是局外人。南科医公卫人,用坚守和担当演绎着平凡岗位的战“疫”故事。
深圳这波疫情“倒春寒”再次袭来,预防保健科以专业的敏锐性,一直未放松对疫情进行全方位关注和防控,24小时坚守阵地,不间断上报疫情数据。科室同时还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对医院各类人员进行疫情防控指引,传达不断变化更新的各类指引及方案,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部署。
社会面清零压力骤增,大规模核酸采样任务重,行政三支部党员、预防保健科科长毛英带领科室同事都下沉到了核酸采样一线,除行政带队工作外,均参加采样工作。同时疫苗接种工作也不间断,除了安排丽雅苑固定接种点外,还组织到社区、大学城、工业区等流动接种点,共接种了18708人次,累计接种583200人次,为防控疫情提供了保障。
“每个人的手机都是24小时on call,即便是凌晨接到命令,立刻就要集结。”每天的不同时段,科室同事都要对报送的数据进行逐一核实、整理和汇总,对实时数据进行监控记录,对疫情报告进行分析,及时完成多份日报表的统计上报工作。每天的疫情通报信息都来源于各类报表,这项工作必须时刻保持思路清晰、数据精准,容不得半点马虎。
(阳性标本送检)
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一天下来大家的走路步数总是在“你追我赶”中结束。预防保健科同时轮流担负起初筛阳性标本的送检工作,大家的神经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送检工作24小时待命,不管是凌晨还是深夜,但凡接到命令,都立马从家中赶至医院,第一时间将阳性标本送往市疾控中心。一个小时内就要将标本送达,两个小时内完成上报国家传染病防治网上申报。凌晨时分紧急送检,身穿防护服爬上爬下7楼,将标本快速送达实验室。走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作为女性占多数的预防保健科来说,对黑夜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无助和孤独常常伴随一路。但疫情之下,没有退缩,“凡电话响,人必到位”,心中只有一个终点,那就是抗“疫”胜利。自“0212”我院首次新冠初筛阳性病例出现,共上送市区两级疾控中心39份新冠初筛阳性标本,并及时保质保量地做好网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送检。
为积极配合上级疫情防控要求,2月9日首次抽调刘庆云、林秋彬参加区流调队伍,我院共支援12名人员参与流调,现目前仍有8人在岗。预防保健科团队,有的通宵达旦处理疫情信息、有的深夜送检阳性病例、的抽丝剥茧流调溯源、有的默默奉献做好后勤保障……,每一个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公卫人都在平凡中演绎着不平凡。正因为有这样一群同事家人在一起并肩作战,他们更有信心,期待战胜疫情那一天,再次无所顾虑地走出家门自由地呼吸!
(果果爸爸为果果采核酸)
忙于疫情防控工作的车骋,常常只能牺牲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家中老母亲年近80,年前不慎摔断了四根肋骨,却一直未能有时间去探望。女儿果果才不到6岁,果果爸爸是民营机构的全科医生,积极参加支援核酸检测的工作。这天,果果在家小区的核酸检测点,偶遇了爸爸,爸爸亲手为她采了核酸,采完后果果久久不愿意离开,因为这是为数不多能见到爸爸的机会。
行政三支部党员夏岳峰医生,参加一线抗疫工作从不下“火线”,从不提任何要求,随叫随到承担起疫苗接种、核酸采样、标本送检各项任务。爱人在石岩社康同一战线,已被闭环管理20天,一对抗疫“夫妻”,已经记不清多久没能见上一面了。
(许伟红在采样点偶遇自家小宝,亲手为小宝采样)
行政三支部党员、许伟红医生,是一位有着2个孩子的母亲,小宝还未满3岁,还要照顾年迈的父亲。无奈之下,孩子常常寄托在邻居家,靠叫外卖解决家人的生活问题。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她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入党宣誓时的承诺,以实干笃定前行,舍小家、顾大家,冲锋在前。
行政三支部党员刘庆云、林秋彬,主动请缨作为医院首批支援区流调中心人员,流调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连续50多天闭环工作,至今未能回家。
48岁的刘秀云医生,连续参加多轮大规模核酸检测任务,每天连续奋战15-16个小时。
党员、医院原纪委书记张前明医生,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发挥儿科医生专长驻守在儿童保健门诊,为疫情下的儿童健康撑起健康保护伞,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大白爷爷”。
疫情防控是一场遭遇战,作为防控一线的“逆行者”,预防保健科公卫人与时间赛跑,疫情防控中的十二时辰,没有一分一秒被怠慢。每个人都在为这场战疫而努力,为守护这片土地而坚持、再坚持。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公卫人有担忧也有牵挂,但当战“疫”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当与病魔赛跑的接力棒交到手上,唯有奋力奔跑,方能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