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秋芬】2021年5月15日,一名入院时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压疮感染,骶尾部存在碗口大压疮的高龄男性患者,在我院多科医护人员的协作下,经过七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临床痊愈(包括压疮创面完全愈合)出院。
该患者于2020年10月13日入住呼吸内科,81岁,入院前长期卧床,无力翻身,骶尾部已形成范围约8cm*10cm*3cm碗口大的皮肤破溃,脓性分泌物不断,并伴有恶臭,在场医护人员见状无不干呕。在呼吸内科工作近三十年的张秋芬护士长,也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大创面的压疮患者,她旋即联系了医院伤口小组国际伤口/造口治疗师何桃芳主管护师会诊。
何桃芳当即予患者伤口清洁消毒处理,后坚持隔日予患者伤口清创;值班护士严格做到1~2小时给予翻身护理一次,渗液多时及时更换敷料;营养科蔡俊秀主任也积极为患者进行营养干预。半个多月后,患者骶尾部黑痂全部清除,伤口也不再散发异味,但渗液量仍然很大,创面无愈合迹象。因护理每班都要进行1~2次换药处理,非常棘手,张秋芬护士长与曾云霞护士长、何桃芳主管护师讨论后认为病人创面过大,已超出了护理干预能力,需请外科医生干预。
经呼吸内科王玉梅主任、艾书玲主管医生与骨科任平副主任医师讨论,及与家属谈话取得配合,2020年11月10日,任平副主任医师及潘福海医师医疗团队给患者行骶尾部巨大软组织缺损并感染清创+减张缝合+VSD负压引流术。经过近四个月15次VSD负压引流术,患者伤口创面及渗液均明显好转,看到患者伤口创面一天天缩小,大家心情舒畅了很多。
但好景不长,新的问题又来了,因患者糖尿病史多年,虽然住院期间血糖控制良好,营养指标也在营养科蔡俊秀主任团队干预下在逐步上升,但患者年龄毕竟已八十多岁,加上术前伤口创面实在太大,近五个月了还是有7*5*0.5cm的伤口创面总是无法完全愈合,这可愁坏了医护人员。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2021年3月4日,骨科任平副主任医师团队联合重建骨科陈建文主任商讨对策,决定再次手术,行患者骶尾部巨大缺损清创+皮肤牵张术(克氏针固定)促进创面愈合。术后患者回到呼吸内科病房,新的护理难题又来了,患者骶尾部4跟克氏针加螺钉固定,无法平卧。为避免皮肤再度受压出现问题,护士必须1~2小时给患者翻身侧卧一次,翻身时需要4人同时快速翻转患者,如果动作过慢或不同步牵扯到克氏针,患者就会非常疼痛,虽然患者不能言语,但痛苦的表情让护士特别心疼,所以每次翻身时护士都要非常默契,高度配合,尽最大努力不增加患者疼痛感,那段时间呼吸内科护士可忙坏了,特别是夜班护士,一个班下来因给患者翻身都翻得腰酸背痛,腰都直不起来了。
术后一周,患者骶尾部伤口创面仍没有明显缩小迹象,骨科潘福海医生与呼吸内科邓莹琪主管医生、张秋芬护士长再次讨论,决定予患者骶尾部红外线烤灯照射,促进创面血运及愈合。考虑患者骶尾部克氏针钢针较多,担心红外线烤灯照射到钢针有致患者皮肤烫伤的风险,决定每日3次,每次5分钟,照射高度为大于50cm,既保证患者安全,又可促进创面血运,后续根据患者情况再适当调整照射频次和时间,每次红外线照射责任护士都要反复测量照射高度及看是否对准创面,严控照射时间,避免出现意外。
经过半个月的克氏针固定及一周的红外线局部照射后,患者骶尾部伤口创面终于出现转机,伤口创面明显缩小,渗液也很少了。3月16日拆除克氏针外固定,继续骶尾部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经过近七个月的精心治疗及护理,奇迹终于出现,患者骶尾部伤口创面已完全愈合。当患者儿子看到父亲前后伤口照片对比时,连声道谢,“太感谢你们医护人员了,你们辛苦啦!”
通过护理这个病例,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坚信护理的价值和力量,坚信团结协作的意义,把七分护理温暖,演绎出医学奇迹,让生命挥动翅膀,重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