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神经外科为一名65岁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开展新兴的手术——“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利用超显微外科技术,通过重建颈部淋巴引流通路,让影响大脑记忆的物质更好地代谢。术前经常忘记自己有没有吃过早餐的患者,术后5天短期记忆、计算能力和睡眠质量都显著提升。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
65岁大叔记忆被“删除”
据患者张先生的家属回忆,5年前开始,65岁的张先生就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大不如前,经常忘记刚发生的事情,东西放在哪也经常忘了,还出现过出了门之后找不到回家的路。
近1年,张先生记忆被“删除”的情况更严重了,连自己有没有吃早餐都想不起来。
看到张先生的情况,家人让他尝试做了一份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量表,结果提示:中度认知障碍。
于是,家人赶紧带他到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神经外科做进一步检查。检查查出张先生Aβ1-40和Aβ1-42的数值均有异常,张先生被诊断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AD)。
传统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方法多以药物和康复训练为主,难以有效阻断疾病的进展。
神经外科副主任鲁春鹤向张先生一家推荐了新兴的治疗方法——“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这种手术利用超显微外科技术,通过重建颈部淋巴引流通路,相当于给大脑建了条“高速公路”,让大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能更好地代谢出去。
神经外科专家讨论后,认为张先生符合手术指征,决定为他实施“双侧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南科大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为张先生开展手术。)
显微镜下“绣花”,2.5小时给血管造“高速公路”
术中,神经外科团队采用40倍手术显微镜,拿着比头发丝还细的针线,在张先生脖子深处的淋巴管和静脉之间搭了座“微型立交桥”。
这相当于在细如毫毛的血管上(直径仅0.2-0.3mm)进行雕刻,超显微操作下几乎无出血,经过2.5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第1天,张先生的对答反应明显快了很多;术后第5天,张先生的短期记忆、计算能力和睡眠质量都显著提升,早餐吃了啥都能记住。
神经外科副主任鲁春鹤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就像被堵了下水道的厨房——β淀粉样蛋白这些“厨余垃圾”排不出去。传统药物只能“擦擦台面”,而这次手术直接给脑内装了个“涡轮增压排水管”,让淋巴液带着毒素哗哗冲出静脉。
“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做这个手术,”神经外科副主任鲁春鹤强调,“即使患者家属手术意愿强烈,也需要具备手术指征才能进行手术。目前我们比较建议阿尔茨海默病早中期患者做这个手术。”
手术+康复,一条龙搞定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充分发挥了神经外科超显微技术的先天优势。通过神经外科精准手术重建颈部淋巴引流通路,改善脑内β淀粉样蛋白清除效率,为患者的术后认知康复训练奠定了生理基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建立“手术+康复”一体化 AD治疗体系的医疗机构,南科大医院通过此次突破,AD的诊疗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南科大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将加速推进技术标准化与临床研究,计划在未来3年内建立区域示范中心,为阿尔茨海默病防治贡献更多“深圳经验”。
同时,南科大医院神经外科团队还将持续优化手术方案,深化与康复医学科的协同合作,探索个性化术后干预策略。
文/凤凰网深圳 雷可可 实习生 杨子昊 通讯员 鲁春鹤 覃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