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版 员工版 英文版
凤凰网:脸上40年的“胎记”突然鼓起来,医生微创手术“拆除”静脉畸形“炸弹”
  •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7日
  • 点击数:875

有的孩子出生时会带有“胎记”,如对身体没有太大影响,成长过程中一般会选择“和平共处”。而当“胎记”突然鼓胀起来并感到疼痛时,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了。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医院血管与肿瘤介入科接诊一位这样的患者,并为她“拆除”了静脉畸形“炸弹”。

脸上的“胎记”,突然胀了起来

吴女士(化名)出生时,左侧的面部有一块青紫色的印记。因为没有肿胀和其他症状,父母以为是普通的胎记,就没有带她进行诊治。但她20岁时,却发现这块“胎记”出现异常:低头或左侧卧位时会出现左侧面部肿胀及疼痛。

▲吴女士脸部“胎记”——静脉畸形

▲吴女士脸部“胎记”——静脉畸形

于是,吴女士十多年前和三年前分别去了医院就诊治疗,然而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最近2个月,吴女士又感到左眼有异物感,十分难受。她来到了南科大医院的血管与肿瘤介入科求助。

接诊的科主任唐俊为吴女士安排了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吴女士面部左侧存在静脉畸形。唐俊表示,静脉畸形是先天性疾病,与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有关,即在不该出现静脉血管的地方长出了多余的一团血管。它最初的体积较小,通常没有症状,出生时不容易发现,在幼儿时期甚至到了成年出现症状后才会引起患儿及家长的注意。如不及时治疗,畸形会随年龄增长逐渐长大,导致面部畸形或功能障碍;如发生感染,则可能引起疼痛、肿胀,有的甚至会形成血栓或钙化为静脉结石。

静脉畸形可能出现在全身各处,如面部、眼睑、鼻部、唇部、头皮和腮腺咬肌等。其表现多为蓝紫色的肿块,质地柔软,突出于皮肤。用手按压时,血液被挤出,体积会缩小。而哭闹或低头时,血液更加充盈,体积会变大。吴女士的面部肿胀及疼痛就是由于这种原因引起。

微创介入治疗,终于摆脱几十年的“炸弹”

唐俊发现吴女士静脉畸形位于左侧面部,通过直接穿刺病灶静脉瘤巢造影,显示病变范围已累及眼眶及面颊部肌肉。由于她的静脉畸形已存在近40年,病变弥漫时间长,且位置又长在女士们最为在意的面部,处理和修复存在一定难度。

唐俊团队计划为吴女士采取目前国际主流、效果较好的微创介入硬化治疗方法。为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他还专门邀请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微创介入科主任张靖教授前来会诊及联合手术。手术团队根据病灶的形态,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引导下,用一根很细的针穿刺病灶内部,并多点注入硬化剂使其硬化,破坏瘤巢血管内皮细胞,从而达到病灶细胞萎缩、缩小病灶的目的。

手术在半小时内顺利完成,最终畸形团病灶得到有效缩小,吴女士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一周之后脸上再没出现肿胀和疼痛。康复后,吴女士还送来了锦旗感谢唐俊团队。

▲吴女士为唐俊主任赠送锦旗。

▲吴女士为唐俊主任赠送锦旗。

专家提醒:静脉畸形早诊早治是关键

据专家介绍,早期的静脉畸形常被误认为是血管瘤,但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有些血管瘤可以快速增长然后消退,但静脉畸形不会消退。因此,如果皮肤或黏膜表浅处有青色或青紫色斑块,或者皮下有明显的包块就要注意了,可能是静脉畸形的早期症状。

唐俊提醒,出现静脉畸形后,千万不要用手挤压或将其弄破,否则容易引起感染或黏膜溃疡,并形成难以控制的出血危险。静脉畸形一定要早诊早治。以畸形血管发生在下肢为例,时间久了容易导致跛行。严重的静脉畸形还会导致剧烈疼痛、肿胀、麻木,严重影响患者成长和生活学习。而且越到后期治疗难度越大,治疗周期更长、恢复更慢。静脉畸形的微创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不留疤痕、恢复快、风险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是血管畸形及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肖敏 陈子亮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