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麦洁
通讯员 | 王卓芬 黄榕祥
3岁患病,当时已学会走路的他,因关节病变在3个月内又无法行走;“蹲行”34年后,37岁的他经过手术,再次站立起来,像婴儿一样重新学走路。
尽管一路艰辛,此刻的赵先生(化名)心里,更多的是兴奋。“我终于能走着回家过年了!我想春节到处走走看看,我想去看海。”
3岁患病致无法站立,34年来都是蹲着走路
2023年1月18日,赵先生将从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出院。经过3次手术,他目前能借助辅助器行走。“我非常渴望直立行走,但是直立行走在梦里也没出现过,可能是因为我连直立行走的记忆都没有。”赵先生说。
(图片:术前只能蹲着挪动)
据赵先生的父亲回忆,赵先生3岁患小儿麻痹症,本来当时已经学会走路,但患病后,膝关节出现问题并不断恶化,三个月后无法站立,更无法直立行走。因为膝关节屈曲畸形,日常生活诸多不便。赵先生蹲立身高仅为90cm左右,炒菜时他蹲立在椅子上仍不够高,脸经常被油溅到;晚上睡觉时,双腿不能伸直,只能侧卧,且需要经常翻身,防止腿麻;出门时,为了避免上厕所的不便,只能尽量少喝水,憋尿。
膝关节屈曲挛缩超90度,3次手术把他“掰直”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重建骨科陈建文主任介绍,赵先生是小儿麻痹症合并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膝关节、股骨等已经严重畸形,同时存在营养不良、下肢肌肉萎缩等情况。长时间的身体畸形影响了赵先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机能,他蹲立身高90cm,体重仅为35kg,膝关节的大小、双腿的长度均像4-5岁的孩子,且骨质疏松严重。医学上,膝关节屈曲挛缩成60度角已是重度畸形,而赵先生已达到90多度,是极重度畸形。
长时间严重的畸形导致他血管、神经短缩,这种情况下普通的矫形手术无法恢复其功能。而且手术风险高,如果伤到重要神经,下肢极有可能会瘫痪;如果伤及下肢大血管,救治不当极有可能出现下肢坏死,任何一种情况都比现状更差。
为此,陈建文教授、黄榕祥医生及团队其他成员经过反复斟酌,对赵先生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手术风险、并发症充分推演,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治疗方案。
陈建文主任介绍,这次手术主要运用的是牵张组织再生技术,在矫形手术的同时也给赵先生腿部装上了机器人外架,日常将参数输入运算系统后,外架便能逐渐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并辅助其血管、神经再生。
(赵先生术前术后医学影像对比)
手术的最终目的,是矫正髋关节、膝关节、股骨畸形,同时结合患者锻炼肌肉力量,让他重新站立起来、直立行走起来。
4个月内经过3次手术,赵先生双腿均能伸直,2022年12月22日,医生为他拆除了机器人外架,并指导他积极锻炼双下肢的肌肉力量。3天后,赵先生第一次站了起来!
“生活之痛比皮肉之痛更难以忍受,希望春节可以到处走走”
术后,赵先生可以借助助行器行走。按目前的情况看,再过两三个月,他极有可能可以摆脱助行器,实现自主直立行走。
马上就要出院回家过年,赵先生说,他来深圳10来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治好了腿,“春节我想到处走走看看,想去看看海。”至于更长远的未来,他希望自己能够结婚生子,过上健全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