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版 员工版 英文版
远程+多学科联合会诊解决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难题
  •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1日
  • 点击数:1,275

通讯员:蒋巧丽】近日新生儿收治一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儿科医学部余加林部长的带领下,通过远程+多学科联合会诊成功解决新生儿先天心脏病诊治难题。

这名患儿出生后反复青紫吃奶及哭闹时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尽管经新生儿科积极治疗肺部疾病、尽可能安抚以减少哭闹、加强护理,但吸氧后患儿仍有气促、青紫。新生儿科排除严重患儿肺部疾患后,问题集中指向心脏和大血管,紧急邀请我院超声科床边检查超声发现心脏异常血流信号,考虑存在先天性心脏病,伴肺血循环向体血循环(右向左)分流由于患儿哭闹、吃奶等活动都会使患儿肺血循环压力进一步增高,超过体血循环后,肺循环中未经气体交换的低氧血就会分流到体循环,造成全身体循环缺氧而出现青紫。

住院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积极参与会诊,超声科主任孙鲲反复核对超声结果,发现不仅存在肺动脉高压、心脏二尖瓣和三尖瓣均有反流、卵圆孔未闭等问题,还存在心脏室间隔缺损(双向分流)。困扰新生儿科医生的问题在于,到底是持续肺动脉高压(也称持续胎儿循环),还是继发性永久性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需不要近期手术介入?需不要用特殊药物治疗这一连串的问题要明确极为棘手。

儿科医学部部长余加林教授当即与中国医院排行榜(复旦榜)前3位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易岂建教授联系为患儿进行远程会诊,综合我院超声图像,共同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

       远程会诊中易主任详细的询问患儿病情,认为本患儿虽有活动耐量下降,但肺动脉高压未达重度,无需呼吸机支持,可密切观察随访,暂无行心脏介入手术的指征,建议满3个月随访。通过远程会诊为治疗明确了方向,避免了冒生命危险的早期心脏介入手术。

因家属情绪较为紧张,余加林教授亲自与家属面对面交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家长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治理原则及注意事项,通过余教授的耐心讲解使其紧张的情绪安定下来。

通过多科合作和远程会诊有效避免了患者过早介入手术的痛苦,充分体现了对患者最小伤害的救治理念,为患者提供多方位、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据了解,先天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先天畸形,占活产新生儿的6‰~10‰。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而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在新生儿时期最常见动脉导管大多在生后10-15小时内发生功能上的关闭。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于生后1年内完成解剖上的关闭。室间隔缺损左向右分流时一般无青紫,当出现双向分流、肺动脉高压时出现青紫,此类患儿可出现体重不增、气促 、多汗、易患呼吸道感染,内科治疗主要控制心衰和防治呼吸道感染,也可做心脏介入手术。外科治疗主要是施行心内直视修补术,由于部分室间隔缺损有自然闭合的可能性,因此无严重并发症者手术适宜年龄为4-5岁,大型室间隔缺损并发顽固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或肺炎不易控制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