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江星、朱晓雯】早产儿,广东人称“七星仔”,因为皮肤薄嫩,血管纤细,在临床治疗有很多特殊之处。他们的用药和治疗,往往需要精准指标作为指导。为了精准监测早产儿血压以及建立采动脉血通道,儿科往往会选择在早产儿的脐动脉中置入动脉导管(医学上简称UAC),同时为便于早产儿静脉用药及营养,选择脐静脉置管(UVC)。但是,由于早产儿的脐动脉纤细薄嫩,脐动脉置管术的成功率一直不高,是新生儿科的技术难点。近期,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儿科医学部部长余加林教授,采用多学科合作方式,大胆让整形外科医生“上阵”,联动新生儿科医生,顺利为2名小早产宝宝完成脐、静动脉置管术。
精准监测早产宝宝血压, 要在针眼大小血管置根管
陈女士(化名)因“慢性高血压并发重度子痫前期”在南科大医院剖宫产娩出了一个胎龄仅32周,体重1600g的小宝宝。另一位张女士也因“臀位、未足月胎膜早破”剖宫产娩出一位孕周仅29周+4天的出生体重仅1400g的早产儿。两个小宝宝出生后除了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连接心电监护等抢救措施,还需要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以便精准获得宝宝的血压信息,以及建立静脉通道。
据南科大医院儿科医学部余加林教授介绍,新生儿脐带动脉和静脉是天然优良的监测和治疗通道,出生24小时内脐带尚未完全干燥,可以利用这两种途径为患儿分别建立起动静脉通路。新生儿血压的监测分为无创血压监测和有创血压监测。通常的血压监测是通过袖带进行的无创血压监测。新生儿有创血压监测是将一根细细的管道通过脐动脉置入到胸主动脉,直接测量胸主动脉血的压力的方法,可以实时监测动脉血压及其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受人工加压、袖带宽度及松紧度的影响,准确可靠,随时动态观察数值。患儿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可及早发现动脉压的突然变化,以便随时精确地调整用药剂量,并可根据动脉波形变化来判断分析心肌的收缩功能。此外,还通过该通道采血作为血气等检验项目的标本,免去反复穿刺外周动脉的痛苦,对稳定初生早产儿内环境极为关键。”余加林教授介绍道。但是,由于早产儿的脐动脉只有针尖大小,很难置入,成功率不高,一直以来是新生儿科的技术难点。
脐静脉、脐动脉置管X光示意图
整形外科大夫来“帮拖” 一针见血精准穿刺
胆大心细手巧,可以说是新生儿科脐静动脉置管的秘诀。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提高置管成功率呢?儿科医学部部长余加林教授突破常规思维,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请整形外科医生来帮忙!
在余教授看来,整形外科医生有“天然优势”。“整形外科医生除了有外科医生的长期手术培养的精细、准确、手感强等优势,还往往最擅长做皮瓣移植等手术。而这些手术的关键点是吻合皮瓣血管。皮瓣血管十分纤细,血管穿刺应该是整形外科医生的“绝活”。于是南科大医院整形外科白晓东主任团队“上阵”了。
2021年7月1号中午12点,新生儿科医护开始为第一例患儿消毒、铺巾、切断脐带暴露脐动静脉、但两条脐动脉插入的时候却碰到了困难。整形外科的尚玉茹博士果断出手,把整形外科的“心灵手巧”发挥得淋漓极致。她胆大心细,精准穿刺,与新生儿科医师配合,一针见血,回血良好。只用了5分钟就将导管经脐动脉插到预定的位置。
整形外科和新生儿科医生联合置管
相隔10天,新生儿科医师与整形美容科医师再次合作,为第二例早产儿进行UAC和UVC置管术,这次增加了新生儿医师的信心,脐动脉置入顺利,但置入脐静脉遇到了麻烦,操作期间反复出现脐导管置入过程中虽然管内回血顺利但管前进遇到阻力有反弹,考虑误入肝门静脉可能,两科医师台上反复切磋及讨论,决定采取回退导管、调整导管方向、轻压肝区等措施,最终成功置入脐静脉至预定位置。
多学科合作攻克技术难关,让早产儿救治更有效
脐动静脉置管术是病情危重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出生儿的治疗的关键技术之一,已成为危重早产儿血液流动学监测和静脉营养用药的主要手段,为医疗及护理人员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诊疗技术,对提高危重早产儿血压监测数据的精确度、提高诊疗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但是一直以来,成功率低,是新生儿科的技术难点。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高危、高龄产妇也明显增多,南科大医院新生儿病区收治的危重早产儿越来越多,病情也越来越复杂,而这些危重早产儿在治疗、护理中血压的准确测量、血气的采集以及精确的输液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儿科医学部部长余教授一直在琢磨,如何通过创新思维,攻克这个难关。
新生儿科和整形外科突破常规多学科合作模式,将大大提高早产儿脐动静脉穿刺成功率,从而有效顺利开展持续监测动脉血压、持续动脉血气监测、同步换血、血管造影、以及极早产儿早期输液通道等,这也将大大提高南科大医院新生儿科重症医学抢救水平。
专家简介: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儿科医学部 余加林部长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全国同行排前3位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治中心主任;新生儿窒息复苏国家级教员。
历任《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新生儿学杂志》等编委。先后去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美国辛辛拉提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任访问学者并进行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治及新生儿菌群对呼吸道及消化道发育与疾病的影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8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 项,省级项目20余项。2次牵头制定全国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组织了2次重庆新生儿感染国际学术交流会。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新生儿医师奖。以排名第1身份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 次、三等奖3次,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3次,获国际奖项2次。发表SCI收录论文56余篇,CSCD核心库收录182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儿科学导论》、参编《实用新生儿学》第4、5版。获国家专利7项,指导博士研究生29名、博士后1名、硕士研究生140名。在全球学者库(同舟云)2020.11公布的“全国小儿内科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中列3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