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版 员工版 英文版
健康报:围术期医学,让手术安全有保障,让患者康复更顺畅
  •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9日
  • 点击数:1,162

图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的“围术期医学”课程正式开课。在座无虚席的教室里,听课的学生们充满好奇,这门新课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学生能从中学到什么?而更多的人则好奇,围术期医学是做什么的?它能给患者带来什么好处?

课程创建人、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围术期医学部部长、南方科技大学疼痛医学中心主任宋学军教授表示,它能让手术安全更有保障,让患者康复更加顺畅。

围术期是指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基本康复的一段时间,涉及术前评估、麻醉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等。这是围绕外科手术治疗的评估、治疗和康复过程,一般包括术前5~7天,术中及术后7~12天,或至30天。

围术期是住院患者死亡率较高的环节,因而国内外都将围术期死亡率作为评价手术、麻醉质量与安全以及患者康复的重要和关键指标。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入《全球100项核心健康指标》。

宋学军教授认为,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围术期死亡率,必须建立完整的围术期医疗体系。2021年1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正式成立了集麻醉、手术室、大外科、急救复苏、重症医学、神经内科、血液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围术期医学部。为了更长远地推动围术期医学学科建设,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首次尝试为临床医学本科生开设了围术期医学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与围术期医学密切相关的多个学科,主讲教师由上述不同临床科室的主任和领衔教授担任。课程旨在让医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更早建立围术期医学概念。

图片


围术期安全

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宋学军教授介绍,尽管外科学和麻醉学科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手术期的安全性,但患者在围术期的安全和康复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而,有必要从0到1建立我国的“围术期医学学科(部)”。

“围术期医学”覆盖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除了麻醉科和手术室之外,还需要外科、急救、重症医学、心血管、呼吸、神经、营养、康复等各学科的有效参与。这个过程,难以通过不固定的临时术前会诊来较好地完成。理想的做法是从顶层设计,具有预判性地建立一种“围术期”的固定工作机制和可执行的临床路径。从术前就开始介入,贯穿术中,延续术后,最终实现安全舒适化医疗和术后快速康复、完全康复。

建立一个组织结构完整完善、功能实践无缝对接、多学科密切合作的围术期医学部,具有重大临床医疗价值。“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它的工作范围横跨多个学科,更需要医院的顶层设计。”宋学军教授说。


安全舒适

新学科能让手术更优化

最新资料显示,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围术期死亡率也是很高的。发展中国家的围术期死亡率更是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在我国,围术期患者的安全和舒适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诸多与患者安全密切相关的临床理论和技术容易被忽视,这便是“围术期医学”的用武之地。也就是说,重要相关学科的发展,要真正有效地延伸到围术期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去。

例如,血液内科看似和围术期没有关系,但事实上,它们的关系很密切。“手术中常常需要输血,输血的基本理论和实施的关键技术技巧等容易掌握,但是,要深入研究‘血液’和‘输血’的专业理论本质,研究怎样的血液和怎样输血对患者的安全、舒适和术后快速康复等更有利,则是非常专业的问题。显然,血液学科专家在这方面应该更具特长。”宋学军教授说。

做同一疾病的手术,选择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方式、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选择等,可能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各有不同。如何为患者找到最合适的医疗方案,并且最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常常需要多学科在围术期这个平台上合作完成。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围术期医学部最主要的特点是构建起了围术期医疗队伍全方位的专业背景。那么,不同专科的医生是如何参与到具体工作中的呢?

“例如,我院泌尿外科的王祥卫主任注意到,手术中采用不同的‘免气腹’,患者术后的康复会有差异。那么,就可以通过泌尿外科、麻醉科、手术室、术后恢复等团队合作,在围术期医学平台上,对手术的术式方案和麻醉方案进行选择,在术中实施和术后康复过程中,进行系统跟踪观察研究,寻求改进、完善术式方案的依据,从而产生更好的,乃至最佳的手术方案。”宋学军教授说。

“术后谵妄”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也是麻醉和神经科学领域的难点。要很好地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神经学科、麻醉科、外科等相关专业医生合作。

“每个单独的专业领域都会有其局限性。显然,单靠直接参与手术的外科和麻醉科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是相当有难度的。这也是为何类似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原因之一。”宋学军教授介绍。

但是,在医院通常的设置里,神经内科医生和神经科学研究人员一般不参与麻醉和手术过程。而围术期医学这个综合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交叉学科研究的空白,将术前、术中、术后贯穿起来考量,提高手术安全预判性的同时,也提高术后康复率。毕竟,患者康复才是一切治疗的最终目标。

图片

图片

围术期医学部医生在进行病例讨论和共同查房。


学科建设

须医教研齐驱并进

如何促进围术期医学学科建设?宋学军教授提出,主要应优化医、教、研各个具体环节,并使其有机结合。

在医疗方面,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让更多相关学科真正介入到术前评估、麻醉手术实施和管理、术后恢复和康复管理的全流程,将更有利于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即使在原有各单科研究和临床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围术期医学平台的运作,也可以直接提高最终的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提升康复效果。

在科研方面,可通过围术期医学相关的学科组合,推进与患者康复息息相关的边缘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宋学军教授说,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围术期医学部将联合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相关临床科室和研究平台、南方科技大学疼痛医学中心和南方科技大学有关院系强大的生物医学研究平台,以及深圳市其他医院的相关科室领域专家一起,强强联合,共同推进学术研究、学科和临床科室建设发展。

在教学方面,围术期医学部的师资队伍由围术期医学相关的多学科专家学者组成。课程向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全体学生开放。这对医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同时,它也是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新医科”发展的尝试。

除此之外,教学培训等学术活动也必不可少。围术期医学部已经组织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讲座,并将定期举办围术期医学相关学术交流会议,创建学科学术交流载体,成立行业相关协会等,推动围术期医学学科不断发展。

为助力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医视野”栏目将聚焦医学各领域的先进理念和优秀实践,打造高端医者智库,撷取创新亮点,凝练发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

策划:方彤

作者:南方科技大学医院 黄贤君

编辑:郑颖璠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