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朱晓雯】新生儿出生总是会给一个家庭带来喜悦,但前不久甘女士一家的心情却像坐过山车,又开心又揪心——开心是因为他们家添了一位新成员,揪心的是宝宝是27周+2天的早产儿,而且是超低体重儿。
早产儿小人参(化名)就这样住进了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新生儿监护室的保温箱。出生仅有900g体重的小人参,体质差,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入新生儿监护室时呼吸急促、反应差,900g的宝宝只比成人手掌稍大,胳膊只有成人手指般粗。宝宝机体免疫力低,特别容易发生感染,死亡率及伤残率很高,救治难度大。
小人参皮肤薄得像一层纸,血管清晰可见,全身皮肤“吹弹可破”,因此皮肤护理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新生儿科医护团队采取各种预防措施,轻柔操作,避免因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新生儿监护室给予她一对一的特别护理,全程做保护性隔离。与此同时,通过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及时补充、无创呼吸机的合理应用帮助她成功地度过了呼吸关。另一方面,医护团队为小人参置入了重要的“生命线”——脐静脉置管及经外周中央静脉置管(PICC),通过这两条生命线为她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生理性体重下降仅为8%。
宝宝出生后出现加奶困难、呼吸暂停,好不容易奶量加到6ml,由于感染出现明显腹胀,不得已给予禁食。禁食5天后,腹胀缓解,小人参终于又可以吃奶了,医护团队也松了一口气,但另一个难题摆在医护人员面前。像这样超低体重的早产宝宝,要正常存活,需要闯过呼吸、喂养、感染等重重关卡,每一关都是暗藏汹涌波涛,每一关都可能危及生命。
住院一周后,小人参出现解粘液性血便,经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这可急坏了科室里的医生护士。她弱小的身体牵动着大家的心——“宝宝,加油啊!”各种检查、输血、补液,那么小的宝宝每次抽血都很不容易,大家齐心协力用最快的时间希望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家属看到宝宝病情反复,担心出现后遗症或人财两空的窘境,一度想要放弃治疗。新生儿科陈勤玲主任了解后,组织院外会诊,并且多次跟家属谈话:“每个宝宝都是小天使,来了就是缘分,早产宝宝的救治确实要过几个难关,我们将全力救治,再给宝宝一次希望,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情感,重新燃起家属的希望。陈主任和窦蕾副主任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多次开展病例讨论和大查房,不断评估修正治疗方案,实时精细调整。护士长蒋辉英带领科室骨干组成“一对一”特护团队,对患儿进行24小时专人护理,宝宝病情慢慢好转。
小人参的管床医生柴妍楠医生是个有心人,为了随时沟通病情、安抚家属情绪,特意加了小人参父母的微信。医生的暖心之举,让小人参父母很受感动。 1kg-1.5kg-2kg-2.12kg……医生们似乎以她体重增长的方式在计算时间,小人参父母看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心情也跟着开朗了。
经过全体医护人员63天的全力救治,这个柔弱而又顽强的小生命,一步步度过了体温关、感染关、呼吸关、出血关、营养关、黄疸关等一道又一道生死难关,终于体重到了2.12千克,能完成自主吸奶、自由呼吸,成为一个白白胖胖的可爱宝宝。在病房中进行两天的家庭护理指导后,小人参终于离开了保温箱,回到妈妈的怀抱和自己的家。想到2个月前,刚刚出生的小人参还只是一个拳头大的小宝宝,呼吸微弱,现在却健康地裹在襁褓里,宝宝父母不禁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和小人参父母在病房门口进行了合影留念。
新生儿科窦蕾副主任介绍说,孕周严重不足、体重极低,对此类患儿的救治也是对我院新生儿科医疗服务水平的全面考量。患儿要经历保暖、呼吸、感染、黄疸、喂养、代谢紊乱等重重艰难关口。治疗精准化、护理精细化必须无缝对接,只有尽快使患儿的内环境维持稳定,才能使患儿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陈勤玲主任说,由于救治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宝宝成活率日渐提升,尤其是超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日益提高,但后续的保健工作仍面领巨大挑战。从早产儿出生到成人的发育,整个过程都需要动态的保健监测,包括智能、温度、体格,科学的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出院后,新生儿科将继续随访指导,促进孩子后期成长发育,尽可能在保证存活率的基础上改善预后。
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刚出生时的小人参
护士对家长进行家庭护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