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版 员工版 英文版
南方杂志党建频道:战疫锤炼自我:到患者病情最重的病区去——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驰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队侧记
  •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0日
  • 点击数:1,193

2020年3月13日,深圳在院治疗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已下降至22例。从三位数下降到两位数,每个下降的数字,都凝聚着全体深圳人协同抗疫的努力,每个下降的数字,也都凝聚着口罩下,全市医护人员的汗水与付出。

在这场战疫中,不仅党员带头,主动请缨上前线,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也让许多医护人员在实战中锤炼着自己的本领,升华自己的思想,进一步牢固了跟党走的信仰。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驰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队,作为全市唯一一支独立整编制派出支援定点医院的医疗队,将党旗插在了战疫一线。11名医护人员提出火线入党,主动要求到患者病情最重的病区去,在战疫的实际行动中,磨砺自我,升华思想,展现了南科大医院的战疫力量。

全市整编制派出:18个抗疫“战士”,年纪最小的95后

作为深圳市定点收治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病例救治任务艰巨。 支援任务一下达,南科大医院就迅速组队,很多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报名。符合专业要求、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能够承担高强度医疗救治工作……经南科大医院严格的遴选标准,18名“精兵强将”被逐一遴选出来,组成了当时深圳市第一支整编制由一家医院独立派出支援定点医院的先锋突击队重症学科团队。

202005211540115560.Png

这支专业的医疗团队,由6名重症医学科医师、1名呼吸内科医师、1名院感专家和10名重症医学科护士组成,不仅有丰富的一线救治经验,还有管理人员,其中多人身兼医护人员和党员双重身份。

这也是一支“年富力强”的队伍,有8名医护人员是“90后”。支援的重症护理团队,平均年龄才31岁,他们其中有3位是95后,她们中有两个孩子的母亲,有未婚的姑娘小伙,有报名当天就剪下心爱长发的爱美姑娘,有身在疫区的亲人……但在疫情前面,他们都做出了共同的选择。

主动请缨有担当:请让我们到患者病情最重的病区去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确诊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感染三区则是危重患者收治的病区,可谓重中之重。这个病区的工作,不仅救治难度大,而且工作强度大。2月10日到达三院后,起初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们全部分配到感染三科,而医生们则都安排到普通病区开展工作,后来大家都积极申请,希望到患者病情最重的病区去。

2月20日,医疗队的大部分队员,10名护士全部进入感染三科开展工作。感染三科集中收治的是深圳市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这里是抢救新冠肺炎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多的时候22台呼吸机、7台CRRT(重症血液净化)、4台体外膜肺(EMCO)同时进行治疗。

来到感染三区,队长潘勇军负责的第一个病人病危患者年近70岁。专家组讨论患者病情危重,各项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已经到需要“魔肺”来维持生命了。潘勇军深知,病人一旦装上“魔肺”,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也是致命的,基本上是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潘主任接手病人后对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亲手执行,每天进入隔离病区带头给插上气管插管的老伯翻身,拍背,帮助他躯体活动。做完这些至少需要一小时,做完后自己往往都是全身湿透,每天要做2到3次。潘勇军坦言,最危险的是重症病房患者气道都是开放状态,这里极可能存在大量病毒气溶胶,这样频繁地亲密接触患者,被感染的风险非常高。但是,如果不这样加强治疗,病人绝无挽回的可能。好在经过十余天的精心救治,高龄老人的病情逐步好转,终于拔除了气管插管,从鬼门关被拉回来了,清醒后的患者笑着对潘主任竖起了大拇指。

202005211540115529.Png

除了诊疗工作,医生们特别注意跟患者的解释沟通,熊敏和周玉娥每天都详细给患者讲解调整机器参数的原因和作用、管道的基本原理及咳痰时的处理,耐心地把患者所有疑惑都解释清楚,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促进呼吸治疗的有效性。

护士长张陵湘是此次支援队伍的“大姐姐”,也是个心细的护理管理者。她发现感染三区因临时改建,未配备常规电动床,床头没有角度显示,护士很难判断床头抬高的角度,她便按照网上的图片,自制了几十个角度器,用到了病房。科室的应急事件,她也一起参与支持。还记得2月15日,有个ECMO病人需要转运,这对大家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经反复讨论转运细节,包括物品准备、转运流程、人员安排、院感管理等,最后敲定由她负责病房至病人通道电梯口一段转运。接到任务后,她迅速带领两名护士跟随医生一起做转运准备,将病人顺利送达电梯口转交给第二组转运队伍,最终成功把病人转运至手术室。

95后护士邓舒娟则坦言,对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死神抢人的场景,总会产生不同的敬畏感。“快点!38床不行了,要上ECMO!”她像往常一样穿戴严密之后刚进重症病房,就被各种仪器报警声、人员噪杂声、急促的脚步声绷紧了神经。第一反应:抢救!连忙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协助同事准备用物、预冲管路、配置药物、监测生命体征等,加入这场与死神博斗的战争。经过争分夺秒的紧张抢救,38床装上了ECMO并顺利运行,血氧由73%上升至100%。看到病人转危为安,大家才稍稍松口气。

202005211540112643.Png

文静秀气的90后女护士孙姿,男朋友也在医院发热门诊工作。她主要负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危重症患者,经常需要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在为患者做俯卧位通气翻身这项“体力活”时,却丝毫不见柔弱。常常换班出来,里面的衣服就像淋了雨一般湿透。

“在这里看护病人,所耗费的体力和心力是原来工作的3倍,每个护士基本上都要看护两个病人,每天工作将近10个小时,对护士的生理心理都是巨大的挑战,但这也是我们的价值。”在重症医学科里的甘彩娴 、吕莎 、刘俊男三位护士深有感触地说。

日行万步:每个岗位都有独特的挑战和价值感

抗疫工作,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这支18人的小分队,很多是第一次穿防护服。带上N95口罩、护目镜,全身几乎密不透风,刚一活动就全身是汗,日行万步根本都不在话下。每一天,挑战、惊险、困难、感动、成就感……都在不断发生。

202005211540113290.Png

苗新宇副主任值夜班的时候,从病房脱掉防护衣回到医生办公室已是凌晨3:30。他独坐在办公室,双眼凝视着大屏幕,上面显示着11名重症病人的监护数据,报警声此起彼伏。那一天,他值班的病人尤其不平稳。他所在的小组管理着病情最为危重的2名患者,均为依赖体外膜肺(ECMO)维持的患者。两小时前通话器传来护士急促的报告:“38床血压进行性降低,心率从102次降低到60次/分……”,“立即静推去甲肾上腺素1ml,我马上过来”,他一边回复一边奔向缓冲间,心想,感染性休克还是来了。经过近两小时的快速补液扩容、血管活性药物升压等一系列抢救措施后,患者病情总算稳定了下来。很多个夜晚,就是这样度过。

202005211540115358.Png

90后男护士陈宥委被调入CRRT血液净化组支援工作,管理血液净化仪器,帮助临床重症患者进行各种治疗。作为男护士的他,在为患者进行体外心肺系统循环(ECMO)基础上做血液净化治疗时,总能够沉着冷静应对处理各类血液净化仪器频繁报警的情况。陈宥委说,每次工作8个小时,最尴尬的事情是,“穿着防护服,一工作就汗流浃背,稍微得空休息一下,却会觉得‘尿意’来了。”

202005211540110365.Png

李森龙,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也是南科大医院内科第二党支部组织委员、此次支援市三院先锋突击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他称自己是“气道清道夫”,也笑称自己是“大白”。每天三级防护的基础上,再加上正压动力送风密闭头罩,穿着沉重的“太空服”(防护服),给新冠危重症患者做气道管理。一些新冠危重症患者会出现气道出血,如果不及时止血及清理血栓,血栓会迅速堵塞气道,患者会窒息死亡。所以,每次李森龙出现的时候,总是患者比较危险的时候。他说,自己最期待的场景是,清理完大气道血栓,患者血氧饱和度也慢慢恢复正常。“通过支气管镜为患者打通其中一条生命之路,这,就是我的工作。"李森龙说。

蔡叶琴是一名“感控人”,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她到岗后和院感团队连夜制定出《NCP患者肺移植术感控措施指引》幻灯,详细明确告知手术团队(含麻醉、保洁人员等)风险点和注意事项,确保人员安全。“让他们更安全,是我的职责。”蔡叶琴说。有时候医生着急去抢救患者,根本顾不上防护用品是否穿戴正确,她便会立即拦住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帮他们检查整理好,让他们更安全进入病区。

202005211540111079.Png

病区的患者各不相同,而医护人员总要寻找到适合每个患者的方式进行沟通与帮助。比如有些患者有宗教信仰,要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合适的帮助。周彩云医生和救治团队,发现一位佛教信仰的患者因病充满恐惧,唯有在听心经的时候才比较安定。她每天为患者播放佛心经,医护人员则在这喃喃的梵语中继续工作,闲下来时呼唤他一下,单手握拳屈肘沉肩,告诉他加油!虽然这是医患相处一个简单的缩影,也很好阐释了这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在一线,绝非治病救人那么简单,有时候感动,有时候无奈。党员周春红护士说:“我亲身护理了一位重症的老爷爷20多天,入院时的情况很差,经过大家抢救,状况有好转。但最近,病情又加重了。好转的时候,我偶尔会和他唠家常,打开手机,播放他熟悉的音乐给他听,感觉那就是我的爷爷。但是,一旦他情况变坏,我就会很无力。”

11人申请火线入党:在实战中磨砺自我和坚定信仰

实战出真知。这次,11名队员提交了火线入党申请书,而且很多是90后。除了1992年出生的护士孙姿和1991年出生的医生罗祥英之外,还有刘刚和刘会志。这两名95后男护士家人都在疫区,而他们选择在深圳一线奋战。疫情发生后,医院给他们远在湖北的家属寄了口罩。“我知道家人收到口罩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口罩本身多贵重,而是那是一种荣誉,是医院对战疫人员家属的关爱。”低调腼腆的的刘刚说,“以前可能觉得会犹豫的事情,经历过这次,可能更有勇气迈出那一步,更想挑重任,这次,我也提交了火线入党申请书,这次实战,让我坚定了向党组织靠拢的信念。”

202005211540117279.Png

张陵湘说,不断打动这支队伍的,其实还有很多来自患者群众的温暖。“有的患者会说:‘谢谢你们!’我们一般会客套地回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是,没有想到,患者说:‘不,这不是你们应该做的,你们本来可以不用冒着生命危险来救我们的’”张陵湘说,那一刻,真的很感动,也备受鼓舞。

“以前,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党员的信仰。而经过这次抗疫,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战疫过程中强大的组织力,以及身边党员的表现,我其实深刻理解了到那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张陵湘说。18名队员,无不表示,这次支援一线的行动,不仅是增长了专业能力,开阔了眼界,最重要的是升华了思想。

202005211540118632.Png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记者】刘家业

【责任编辑】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郭芳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