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版 员工版 英文版
有惊无险!血管与介入科唐俊团队微创技术巧除 “夺命杀手”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
  • 点击数:6

【通讯员:肖敏】近日,我院血管与介入科唐俊主任团队采用“体外微孔开窗腔内微创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64岁主动脉夹层高危患者,此次救治不仅展现了我院在相关诊疗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为高龄、基础病较多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经济的治疗选择。

1

该名64岁男性患者最初因腹胀、乏力到我院消化内科就医,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后,结果提示其存在主动脉夹层。消化内科团队立即请血管与介入科进行急会诊,协助制定诊疗方案。血管与介入科唐俊主任分析该患者夹层破口接近左侧锁骨下动脉,且远端假腔内血栓形成,若不及时治疗可能有夹层逆撕影响颅脑供血,甚至出现主动脉破裂的风险。病情危重,立即安排患者转入血管与介入科进一步专科治疗,给予对症治疗后,血压、心率平稳,精神状态佳,炎症控制良好。我科立即启动多学科MDT,针对患者病情制定手术治疗方案。

唐俊主任介绍,以往遇到类似影像学表现的患者,介入微创治疗多采用“胸主动脉分支覆膜支架置入术”。但结合该患者的检查结果,其夹层虽临近左锁骨下动脉,却未累及该分支血管,团队经过综合评估,决定采用最新的“体外微孔开窗腔内微创技术”为患者治疗,并依据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精准规划了支架的开窗范围。

图片8

手术期间,术中造影清晰显示出主动脉夹层破口。团队按照术前规划对覆膜支架完成体外开窗操作,随后精准锚定并释放支架。术后造影验证显示,患者夹层破口封堵良好,左锁骨下动脉等分支血管血供正常,手术圆满成功。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生命体征平稳,仅1天便能下床活动。

图片4

术中造影可见主动脉夹层破口

图片5

依据术前规划对覆膜支架进行体外开窗

图片11

精准锚定并释放支架,术后造影,破口封堵良好,分支血管血供良好

图片7

谈及主动脉夹层疾病,唐俊主任强调,主动脉病变主要包括主动脉溃疡、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其中主动脉夹层以主动脉内膜撕裂或主动脉壁内出血为典型特征,高血压、高血脂及结缔组织疾病是主要致病危险因素。这是一种致命性的大血管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一旦发生主动脉破裂,死亡率会超过 90%。

传统的Stanford分类系统将主动脉夹层分为A型和B型,A型累及升主动脉,而B型则不累及升主动脉。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被认为是一种微创且有效的治疗方法。TEVAR通过封闭夹层的入口撕裂口,促进假腔血栓形成和主动脉壁重塑,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对于此次采用的“体外微孔开窗腔内微创技术”,唐俊主任补充道,该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已获相关研究证实。相较于传统的分支覆膜支架置入治疗,它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还因无需使用分支支架,术后可根据患者情况免用抗板、抗凝药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远期出血风险;同时,该技术操作更简便,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麻醉及造影剂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尤其适合该患者这类高龄、基础病风险较高的人群。

此次高危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成功救治,再次验证了我院血管与介入科在相关诊疗领域的专业能力,也凸显了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应对复杂危急病症时的优势,为后续更多高危患者的救治积累了宝贵经验。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