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朱晓雯、刘清】近日,一名因“胎儿窘迫、羊水Ⅲ°粪染”的男婴在我院产科紧急剖宫产出生,出生时窒息,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命悬一线,经我院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全力救治转危为安。
患儿出生后,经新生儿科时会菊及柴妍楠主治医师紧急抢救后转运至新生儿科。患儿母亲有“妊娠期糖尿病”,予胰岛素治疗后仍未完全控制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患儿出生后脐带血血气和酸碱分析显示:pH6.906,Lac 15.00mmol/L,BE-16.80mmol/L,提示严重窒息及酸中毒,在产房积极有效复苏、入新生儿科后积极给予气管插管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氧浓度100%)。然而,患儿经皮血氧饱和度仅能维持在80-90%之间,按照常规诊疗思路,患儿出生后经积极复苏诊疗及反复多次的气管插管气管内清理胎粪后,患儿肺部情况多会明显改善。但是该患儿入院后紫绀不能缓解,监测上下肢经皮血氧饱和度差异越来越大。
新生儿科窦蕾副主任查看患儿,综合患儿母亲有“妊娠期糖尿病”,出生时有窒息及羊水粪染史,且为巨大儿,及时请儿科医学部余加林教授紧急会诊。经会诊,余加林教授认为,患儿的症状是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高危因素,立即医嘱完善床边心脏B超及胸片。患儿心脏彩超示为中度肺动脉高压,病情危重。该病情病死率相当高,危急时刻,窦蕾副主任果断紧急调配一氧化氮治疗(NO)设备,让患儿尽早吸入NO治疗以舒张肺动脉血管、减轻肺动脉压力,同时继续气管插管高频震荡通气、加强抗感染、静脉补液、头部亚低温等综合治疗。
入院当天,新生儿科窦蕾副主任带领新生儿科医护团队彻夜蹲守在患儿床边,守护着患儿。经过一晚上的奋战,患儿的上下肢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及以上,基本无差异,肤色红润,肺动脉高压逐步改善。然而还不能松懈,由于NO疗法还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警惕NO吸入治疗的副作用,还要通过肺动脉压的结果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不断调整NO的吸入浓度。经过4天的NO吸入治疗和气管插管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积极抗感染、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维持内环境稳定、静脉营养支持等诊疗措施,在新生儿科每一班医护团队的有力接棒及诊疗下,患儿病情逐步好转,成功闯过鬼门关。期间,管床医师刘清主治医师每次都会耐心安抚家属并详细解答家属相关疑问,赢得了家属的充分信任和配合。经过一系列的救治,患儿复查心脏彩超提示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一般情况好,平安出院重返父母的怀抱。
窦蕾副主任介绍,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是指出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使从胎儿型循环过渡至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心房及(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的右向左分流,使没有经过肺气体交换的静脉血直接进入体循环,临床出现严重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等症状。此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随时威胁患儿生命。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是新生儿业内称之为治疗PPHN的“仙气”和首选,新生儿团队正是采用这一新技术,联合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最终成功地将患儿从死神手中拉回来。
余加林部长介绍,针对PPHN,目前国外普遍应用且强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高频震荡机械通气(HFOV)联合NO吸入疗法,严重时可能需要体外膜肺(ECOM)治疗。由于国内NO吸入疗法尚未普及,不仅仅只是设备问题,而且要求医护团队团结协作,还必须要有丰富的临床实战经验及强有力的多种治疗措施的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技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我院新生儿科危急重症领域的一项空白,标志着我院新生儿科危急重症抢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为后期新生儿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