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魏秧子
肥胖与多种并发症相关,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呈上升趋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这意味着每5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1个超重肥胖。2021年,深圳首次中小学生营养健康与生长发育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通过体重指数(BMI)判定肥胖率为9.50%、血脂异常率高达19.3%,他们普遍存在营养健康素养低、膳食结构不合理、运动时间和强度不足、睡眠缺乏等问题。
儿童肥胖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还会增加其成年后肥胖及罹患相关疾病的风险。儿童肥胖的判定标准是什么?造成儿童肥胖的原因是什么?肥胖对孩子有什么影响?肥胖儿童该如何科学减重?记者采访了营养科医生和学校体育教师,请他们为家长和老师答疑解惑。
本期嘉宾
蔡俊秀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营养科主任
于丰源 福田区新洲小学体育教师
可用体质指数判定是否肥胖
肥胖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儿童是否存在超重肥胖问题,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蔡俊秀介绍,目前普遍以体质指数(BMI)为判定标准。BMI是国际上推荐的判定两岁及以上儿童是否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其测算方法为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BMI都不同,1岁时BMI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到6—7岁脂肪重聚期BMI开始反弹,此后逐渐升高至接近成年人的水平。蔡俊秀指出,2—5岁儿童的家长可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BMI筛查界值,6岁及以上儿童的家长可参考中国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界值点(见下表)。
她提醒家长,越早发现问题,就可以越早干预,要定期带孩子做体检,日常生活中可细心观察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是否存在异常,如果孩子已经超重,可带其到医院接受专业的减重指导。
三大因素让“小胖墩”难“瘦”
除了遗传,儿童肥胖还与三大因素有关。
通过与家长和孩子们交流,记者发现,儿童肥胖与喂养习惯密切相关。当下,大部分家庭都是由爷爷奶奶等老一辈来承担孩子的喂养工作,“能吃是福”“爱吃多少就吃多少”等观念是他们的共识。但这种喂养方法其实并不科学。家长要及时与老人沟通,向他们灌输科学的喂养观念,与他们一起合理安排孩子的膳食结构。
蔡俊秀指出,儿童肥胖还与自身及家庭的饮食行为有关。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炸鸡、奶茶、薯条等高油、高糖的食物成为了儿童们的“心头好”,加上现在点外卖便利,家长经常点高盐、高油的外卖,将其当成全家人的餐食,这些都会让孩子摄入更多的油、盐和糖,逐渐变成“小胖墩”。为此,蔡俊秀提醒家长要注意改善自己及孩子的饮食行为,带头健康饮食。
此外,运动不足也是导致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于丰源在相关课题研究中发现,城中村小学超重肥胖的男生数量大于女生,超重肥胖学生数量在二至四年级逐渐增多后回落;超重肥胖的小学生肺活量指数较差,除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外,他们其它项目的测试成绩均低于体重正常的学生;超重肥胖的男生在体质测试不及格人数中占比最大;超重肥胖对男生体质测试成绩的负向影响随年级升高日益显著。
于丰源表示,随着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受课业负担、电子产品普及等因素的影响,营养不均衡、缺乏锻炼等问题在他们当中普遍存在,超重肥胖率呈快速上升趋势。
肥胖易导致儿童身心受挫
不少小胖墩都很容易成为“小糖人”。蔡俊秀表示,肥胖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导致身体代谢紊乱,从而诱发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此外,过度肥胖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及成年身高,引起骨性关节炎,甚至会使他们的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等出现问题。
除了要关注肥胖对孩子身体的影响,蔡俊秀还提醒家长,对肥胖儿童进行心理和精神健康筛查也十分必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我们不鼓励孩子一味地追求瘦,但肥胖仍会影响孩子的形象,可能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蔡俊秀说,肥胖的孩子还容易出现不合群、身材焦虑、抑郁等问题,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类似情况,要及时带其到医院心理科进行确诊和干预。
双管齐下拯救“小胖墩”
很多老师、家长和孩子都知道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却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实施,只一味地追求“又快又多地减重”,从而误入“减肥歧途”。
“管住嘴”就是要科学膳食。蔡俊秀指出,家长可参考《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首先在食物的选择上尽量多元化,并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到食物的选择和制作过程中,提高他们对食物的热爱,让他们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挑食;其次,要让孩子吃好早餐,早餐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以及奶类、大豆和坚果四类食物中的三类及以上;最后,要为孩子合理选择零食,让他们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规律进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迈开腿”需要孩子将学校的体育课程和日常运动相结合。在学校体育课程方面,于丰源提出4点建议——首先,体育教师要深入分析学情,与超重和肥胖的学生沟通谈心,做他们的好朋友,引导其喜欢体育课;其次,教师要以兴趣培养为本,投其所好,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在运动中激发学生自信心、积极性和锻炼的兴趣;再次,教师应以激励鼓舞为主,可针对超重和肥胖学生的身体状况划分相应等级,综合评定其体育成绩,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最后,由于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意志力往往较为薄弱,加上有些体育项目比较单一,容易使其产生“枯燥感”和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和有效化。
在日常运动方面,于丰源给家长提供了3个建议——第一,要陪伴孩子一起锻炼,抓住契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规划好体育锻炼的时间,尽量让孩子每天坚持运动1—2小时,提高孩子的免疫力;第三,加强体育锻炼的多样性,除了有氧训练外,还可以让孩子进行柔韧性训练和力量训练等,增强孩子的运动效果。
于丰源强调,减肥贵在坚持,家长要引导孩子“循序渐进”地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运动习惯,让孩子把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当成日常生活方式,实现健康减肥,摆脱肥胖带来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