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版 员工版 英文版
深圳特区报:回家过年,“走”起!蹲行34年后,他在深圳实现直立行走的愿望
  •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1日
  • 点击数:878

“终于能走着回家过年了!我想春节到处走走看看,最想去看海。”1月18日,“蹲行”34年的赵能康在南科大医院经过三次手术后,顺利出院,终于实现借助辅助器直立行走。

据赵能康的父亲回忆,赵能康3岁患小儿麻痹症,本来当时已经学会走路,但患病后,膝关节出现问题并不断恶化,三个月后无法站立,更无法直立行走,34年来都是蹲着走路。

此后,父母带着赵能康四处求医,一家人吃尽了苦头,但并没有治好赵能康的病。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考虑到他在山区上学不方便,便举家背井离乡移民到广东湛江。求学难,求职也难。疾病让赵能康在社会上难以立足。辍学以后,他一直在家,没有工作,没有收入,颓废了好多年。

术后可以直立、借助辅助器行走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能康跟着妹妹来到了深圳。“到深圳后,我感觉一切都很新奇,出行也比乡下方便多了,我开始振作起来,开始找工作,自己独立生活。”

因为膝关节屈曲畸形,日常生活诸多不便。赵能康蹲立身高仅为90cm左右,炒菜时他蹲立在椅子上仍不够高,脸经常被油溅到;晚上睡觉时,双腿不能伸直,只能侧卧,且需要经常翻身,防止腿麻;出门时,为了避免上厕所的不便,只能尽量少喝水,憋尿。

术前只能蹲着挪动。

“我是幸运的,上学时,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很多帮助,到了深圳,也得到不少热心帮助和成全,才得以立足。现在,我遇到了陈建文主任和黄榕祥医生,他们治好了我的病,让我获得了新生。”现在的赵能康是一个卖鞋子的电商。

膝关节屈曲挛缩超90度,3次手术把他“掰直”  

“我一直渴望有一天能够重新站起来。”为此,他经常在网络上搜索关于治疗的信息。看到病友分享的治疗视频后,他找到了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重建骨科的陈建文主任。

据陈建文主任介绍,赵能康是小儿麻痹症合并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膝关节、股骨等已经严重畸形,同时存在营养不良、下肢肌肉萎缩等情况。长时间的身体畸形影响了赵能康的生长发育和身体机能,他蹲立身高90cm,体重仅为35kg,膝关节的大小、双腿的长度均像4-5岁的孩子,且骨质疏松严重。医学上,膝关节屈曲挛缩成60度角已是重度畸形,而赵能康已达到90多度,是极重度畸形。

长时间严重的畸形导致他血管、神经短缩,这种情况下普通的矫形手术无法恢复其功能。而且手术风险高,如果伤到重要神经,下肢极有可能会瘫痪;如果伤及下肢大血管,救治不当极有可能出现下肢坏死,任何一种情况都比现状更差。

为此,陈建文教授、黄榕祥医生及团队其他成员经过反复斟酌,对赵能康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手术风险、并发症充分推演,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治疗方案。

赵能康术前术后医学影像对比。

陈建文主任介绍,手术主要运用的是牵张组织再生技术,在矫形手术的同时也给赵能康腿部装上了机器人外架,日常将参数输入运算系统后,外架便能逐渐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并辅助其血管、神经再生。手术的最终目的,是矫正髋关节、膝关节、股骨畸形,同时结合患者锻炼肌肉力量,让他重新站立起来、直立行走起来。

4个月内经过3次手术,赵能康双腿均能伸直,2022年12月22日,医生为他拆除了机器人外架,并指导他积极锻炼双下肢的肌肉力量。3天后,赵能康第一次站了起来。

“我真真切切地站起来了,有种恍如来世的感觉!”赵能康说,对于普通人来说自然而然的动作,他却期盼了30多年,内心的激动无法言表。

站立的赵能康,身高达到145厘米,“现在看世界看周遭的视角都不一样了!以前一直要仰望着和别人交流,现在站起来了,和别人交流感觉更亲近、更方便。”赵能康说,站起来视野比以前更开阔,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许这才是正常的人生。”

“生活之痛比皮肉之痛更难以忍受,希望春节可以到处走走”  

手术治疗免不了皮肉之痛,但赵能康说,残疾人的生活之苦远比皮肉之痛更让人难以忍受。

可以借助助行器行走后,赵能康表现得非常兴奋,但医生叮嘱他还需继续加强肌肉锻炼,不可操之过急。按目前的情况看,再过两三个月,他极有可能可以摆脱助行器,实现自主直立行走。

马上就要出院回家过年,赵能康说,他来深圳10来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治好了腿,“春节我想到处走走看看,想去看看海。”至于更长远的未来,他希望自己能够结婚生子,过上健全人的生活。(经患者同意,文内照片均可用)

(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回家过年,“走”起!蹲行34年后,他在深圳实现直立行走的愿望》)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朱玉林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