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榕 糖尿病足、压疮、血管性溃疡……在中国,体表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每年需求约3000万人次,而创面修复学科建设却刚刚起步。8月23日-24日,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建设首届高峰论坛暨中国医师协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深圳顺利召开,对促进学科建设并最终惠及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院士大咖纵论创面修复学科发展
由于疫情防控原因,本次高峰论坛采取线下报告同步进行线上直播,会上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院士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面修复学科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院士作“生长因子类药物的临床转化医学研究”、南方科技大学黄跃生教授作“努力建设高水平创面修复新学科,打造新时代中国临床医学新名片”、上海交通大学陆树良教授作“重视创面修复科医生护士的‘再学习’”的主旨报告。这四个报告从学科创立与学科体系建设、创面治疗新技术研发转化、高水平创面修复科建设,以及创面修复科医护培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本次高峰论坛对促进我国高水平创面修复学科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创面修复科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将惠及广大创面患者,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创面修复治疗需求约3000万人次/年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创面修复科主任黄跃生介绍,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包括创烧伤后残余创面、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压疮)、血管性(动脉、静脉)溃疡、癌性溃疡等,种类繁多、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 大量占用医疗资源,是一大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慢性疾病,每年治疗需求约3000万人次以上。其防控已经成为国家面临的重大需求,是新时代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黄跃生教授介绍,在我国目前的诊疗体系中,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专科,这类患者常分散在医院门诊、骨科、烧伤、血管外科、皮肤科、内分泌和糖尿病科以及中医科等大约10个科室治疗,患者到医院就诊时难以确定治疗科室,甚至连医院的医护人员也难以确定这一大类患者需要去什么科室治疗,使其整个就诊流程不明确,治疗难以规范,治疗效果不理想,形成“都在治,都难以规范治”的尴尬局面,导致创面难愈甚至长期迁延不愈。从治疗手段来讲,除少数较小的浅表创面仅采取换药等非手术治疗可以愈合外,大多数创面都需要手术加辅助治疗才能治愈。所以,创建创面修复专科进行专病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变创面“难愈”为“可愈”,变“迁延不愈”为“快速愈合”的有效途径。
我国以付小兵院士为首的创面修复团队,从上世纪末开始探索把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定义为一大类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复杂疾病,并建立创面修复病房开展治疗,对提高治愈率、降低伤残率、减少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9年,由黄跃生执笔起草,付小兵院士修改后联合28位院士以及黄跃生、陆树良两位我国创面修复团队核心骨干,联名向国家卫健委提交了在我国医院正式设置“创面修复科”并给予相应学科代码的申请,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卫健委于2019年11月29日正式下文,通知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类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体表难愈合创面的诊疗管理工作,加强创面修复科等相关科室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创面修复科,提高创面修复诊疗能力和管理水平,标志着一个新的外科三级学科——创面修复科的诞生。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创面修复科为广东省首个专门以各种疑难创面修复治疗独立建科的外科三级学科。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成立了创面修复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围绕创面修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从创面修复临床技术、创面微环境与修复、创面修复新型材料(含干细胞)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立足于阐明当前制约创面修复的关键环节,形成重大创新临床技术,解决创面修复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牵头制定创面修复专家共识指南,使临床治疗规范化、标准化。医院创面修复科与医学院创面修复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形成临床和科研双轮驱动。
报道链接: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建设首届高峰论坛在深召开,关注患者就医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