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许多患者得了 " 小病 " 都爱自行处理或者忍一忍,但有些病却一刻都耽误不得。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医院胸痛中心团队身穿近 30 斤铅衣并在二级防护下,为封控区一名生命危殆的急性心梗患者执行急诊介入手术,争分夺秒为心梗患者开通生命 " 补给线 "。
3 月 18 日,48 岁的李先生早晨起来就感觉胸闷喘不过气来,除了发作的时候出汗和乏力很快又自行缓解,李先生没把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当回事。因为家在封控区,李先生想着能忍就没事,一直拖着不去医院。这一拖就拖了两天,李叔胸闷越来越严重,呼吸困难,濒死感袭来。3 月 20 日凌晨 1 点半,李先生被紧急送到南科大医院急诊,已发生心源性休克及恶性心律失常。
做好防护的急诊科医护人员紧急安排抢救,胸痛中心马上启动救治绿色通道。经评估,李先生为急性 ST 抬高心肌梗死,专家共识建议疫情期间优先考虑溶栓治疗,但李先生的生命体征不稳定,生命危在旦夕,胸痛中心医疗团队决定:必须立即行急诊介入手术。手术人员及导管室按防护标准准备,并将患者最快速度按规定路线转运至心导管室。
▲介入层流手术室,二级防护 + 铅衣下的急诊介入手术。
为避免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介入层流手术室需关闭层流,层流一关闭空调随之关闭,完全就是在一个密闭的环境里做手术。医疗团队争分夺秒做好各项防护,南科大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心血管内科主任陈小林等进入导管室的医护人员先穿上防护服,再穿一套近 30 斤的防护铅衣阻隔辐射,最后再穿上手术衣,还要戴上 N95 口罩、防护面屏等多层防护,在严密的防护下为李先生紧急进行冠脉介入手术。
▲医疗团队在手术中。
笨重的防护装备令操作难上加难,但医疗团队仍然争分夺秒,凭借过硬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及熟练的配合,成功完成了手术,顺利开通了闭塞的右冠状动脉并植入支架,重新续上 " 生命线 "。
据了解,李先生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20 余年,高血脂病史 4 年,平时还喜欢抽烟,这些都是容易引发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而此前出现的胸闷、胸痛等异常信号,一直被李先生 " 屏蔽 ",以至拖延了病情。
陈小林表示,疫情期间不少市民抱着 " 靠忍、靠拖 " 的想法,能推迟就医就推迟,但对于像李先生这类的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来说,当身体出现异常时一刻也不能耽误。急性胸痛患者发病初期 90 分钟的救治时间尤其宝贵。临床发现,急性心肌梗死若能在发病后 2 小时内采取合适的治疗,死亡率仅为 1%。为此医院胸痛中心按国家要求制定了详细、规范、实用的流程,按患者病情轻重,按流程优选最佳治疗方案。为胸痛患者提供更准确、更快速的诊疗通道,实现从发病、120 转运到影像检查、紧急抢救等过程的无缝对接,第一时间建立起生命急救绿色通道。
▲陈小林和医疗团队入住隔离酒店随时待命。
陈小林提醒,心血管疾病在疫情防控期间仍然处于高发态势,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并不会因为居家隔离而减少,若发生胸闷、胸痛、气促不止等急性症状,考虑是心肌梗塞可能,切不可因疫情而延误就诊,应立即拨打 120 就诊电话,在封控管控区的隔离人员,第一时间也要同时联系辖区社区三人小组,做好个人防护,尽快就医。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