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版 员工版 英文版
深晚报道:治疗中风后瘫痪!深圳医生为他3D打印定制“手模型”还用上“肉毒素”
  •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6日
  • 点击数:949

说起肉毒素,大家浮现在脑海的,可能是 " 微整形、瘦脸、除皱 " 等。但是肉毒素被运用于神经方面治疗,普通百姓却还知之甚少。近日,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神经内科医生便巧妙在 3D 打印导板兼支具引导下,为脑卒中后的患者注射肉毒素,治疗患者肢体痉挛导致的运动障碍。让从重庆来深就医的陈先生(化名),在长达两年治疗感到近乎绝望之后,又迎来了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曙光。

脑出血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慕名来深求医

两年前,一场意外的脑出血,改变了 60 岁陈先生的美好人生。在鬼门关走一回后虽然保住了命,但在重庆当地医院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遗憾地留下了上运动神经损伤的问题:右侧手腕曲屈旋前畸形,右手指曲屈痉挛,不能伸开 ……

这种腕、手痉挛畸形妨碍到陈先生的运动功能,严重阻碍陈先生患肢运动的康复,加上痉挛性瘫痪,让年富力强的他已不能生活自理。持续两年的多种治疗,却疗效微弱,依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这让他一度灰心丧气,甚至感到无比绝望。

肉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性药物,注入肌肉后,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部分,抑制乙酰胆碱 ( Ach ) 的释放,阻断神经和肌肉之间信息传导,使肌纤维不能收缩从而使肌痉挛缓解。近些年,注射肉毒素治疗,帮助降低脑卒中患者降低瘫痪肢体张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经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先生看到关于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杨红军,使用肉毒素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障碍患者成功案例的报道,便慕名从重庆来到深圳求医。

精准注射肉毒素,医生打印 "3D 手模型 " 来导航

肉毒素治疗肌肉痉挛固然有效,但是,如何精准注射肉毒素到痉挛的肌肉中?特别是上肢手部精细运动的肌肉,非常细小,而且数量较多,注射难度很大。常规 B 超或者肌电引导下肉毒素注射不够精准,疗效有限。

陈先生入住南科大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之后,为了实现注射肉毒素成效更佳,依托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智能与数字外科创新中心,杨红军决定独辟蹊径,采用一个更大胆的创新方案。他联合创新中心裴延军教授对陈先生右上肢的 CT 重建图像,设计虚拟导板再打印,这样打印出陈先生手臂完美契合的 3D 导板。

为了实现肉毒素注射精准定位,杨红军在 " 解剖定位 " 和 " 电生理定位 " 相结合上精益求精。"3D 手模型 " 实现解剖定位精准,医生可以根据陈先生肢体痉挛瘫痪的症状,选定导致肢体痉挛的肌张力增高的肌肉作为肉毒素注射的靶点。在虚拟的患者上肢解剖图中标定靶点,规划出进针路线,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以最安全便捷的路径进入靶点,制作导板引导进针,确保可以精准注射肉毒素。电生理定位则通过电刺激靶肌肉引起肌肉收缩,引起腕关节、手指运动,根据该运动判断最佳注射靶点。

此外,"3D 打印手模型 " 还是一个支具 " 矫形器 ",模拟手最佳的功能位置,在精准注射肉毒素后有效肌张力减低,将手固定于功能位置,最大程度恢复手功能。

半个小时精准注射,"3D 打印手模型 " 导航矫正一举两得

手术中,3D 打印出来的手模型导板完美地契合陈先生的手臂,杨红军首先通过 3D 导板上的导孔将电极针穿刺到标定的靶点。随后,启动电极针的电刺激,患者目标肌肉节律性收缩引起腕关节、手指出现后节律性运动,调节电极针,使运动幅度做大,此时电极针作为最后靶点,拔出电极,通过电极的套管针注射适量肉毒素溶液。依此方法,逐步完成其余靶肌肉的肉毒素注射。

由于陈先生受影响的肌肉较多,杨红军耐心地一根根肌肉地注射,经过半小时后,陈先生右上肢已全部注射完毕。术后,杨红军将 3D 导板贴固定在陈先生手臂上,利用导板撑开患肢并给予支撑,矫正手部畸形。3D 打印手模型可谓 " 精准导航 " 和 " 矫正支撑 " 一举两得!

术后,陈先生并未感到明显疼痛,很快就出院,目前在进一步康复之中。术后仅 1 周时间,陈先生僵硬的右手竟然可以自然伸开!原来持续 2 年的多种治疗,他本灰心丧气,现在他也被这种精准治疗和科技力量所震撼。

据悉,南科大医院神经内科已开展 3D 打印导航介入疼痛治疗等新技术,此次神经内科创新性地将 3D 打印导航技术与肉毒素注射的结合,给传统肉毒素治疗赋予精准治疗的新活力,并创造性地使导板兼有精准支具,使肉毒素治疗迸发出人意料的疗效,为治疗脑卒中后的肢体痉挛提供了新方案,将为助力脑卒中患者康复,提高脑卒中后肢体障碍患者生活质量。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黄贤君 叶海涛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