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父母的陪伴下,23岁的痉挛性脑瘫患者小李(化名)从江西慕名辗转来到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寻求重建骨科主任、知名专家陈建文教授进行治疗。经过医院的治疗后,小李的四肢畸形症状明显好转,解除了困扰一家人长达二十多年的疾病折磨。
陈建文教授在门诊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了详细沟通,根据其病史、体征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综合考虑,诊断小李患的为痉挛性脑瘫(三肢瘫),具体表现为双侧马蹄內翻畸形、双髋内翻畸形、左上肢屈曲挛缩畸形。
什么是痉挛性脑瘫?是指因未成熟大脑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发育不全而致的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据陈建文教授介绍,痉挛性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这种疾病的患者,一般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关节僵硬、运动障碍、肢体痉挛状态、腱反射亢进,可以出现踝阵挛和膑阵挛。他指出,痉挛性脑瘫是由脑缺血造成的肌肉痉挛,可能伴随运动发育缓慢、活动的艰难。因此,得了这种病的孩子,上肢经常是肘部屈曲、手腕屈曲、手指紧握,下肢往往是大腿内收、膝盖弯曲、尖足,有时候伴有足内翻,走路时内收肌强,外侧肌软,呈剪刀步。
诊断之后,陈建文教授团队很快为小李办理了住院,准备进行手术治疗。由于小李多年没有进行专业治疗,他的左上肢及双下肢畸形已非常严重。对此,陈建文教授表示,脑瘫患者的个体化程度很高,症状表现因人而异,目前还没有一套规范化普适性的手术模式。医疗团队不得不对患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充分推演,制定详细的手术治疗方案。
经过3小时的手术,陈建文教授团队为患者实施了高难度的个性化微创手术。这种手术糅合了包含“跖筋膜松解、跟骨外翻截骨、双股内收肌松解、左手旋前圆肌”等在内的20余种手术方式,通过关节松解、矫正、固定,肌腱转位,使肌肉恢复协调、平衡,从而改善患者走路步态、增强上肢及手部功能协调及增强脑的平衡能力。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患者左手及双下肢畸形较术前得到极大改善。现患者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康复锻炼治疗。未来,小李的身体运动的平衡协调性有望达到接近正常人的状态,能从事一些轻体力的工作劳动。
脑瘫患者,其实并非智力或其他脑功能存在障碍,而是指肢体的运功功能障碍。据统计,中国现有600多万脑瘫患者,其中12岁以下的脑瘫儿童达178万人,每年新增脑瘫病例4~5万人。脑瘫已成为儿童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但脑瘫所导致的四肢运动功能障碍却是可以被治疗和改善的,通常情况下,患者在三岁以前,以康复治疗为主。三岁以后,如康复进展不大效果不佳则应考虑手术治疗。不少脑瘫患者在进行了骨科手术后,肢体的运功功能障碍得到了很大改善甚至清除,从而恢复独立生活,进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
陈建文教授是国际著名矫形外科专家,曾担任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骨科主任,从事矫形外科工作30余年,具有上万例肢体矫形及重建手术治疗经验。
作者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医院
责编:阎秀峰
健康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