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牛年春节
深圳将有1200万人留深一起过年
这也是深圳有史最热闹的一个春节
留深过年也挺好,微信拜年也很潮
让留深过年者过个平安祥和年
为此
警察、医护、快递、环卫工人……
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群体
共同放弃团圆,留深坚守岗位
共同守护城市一份祥和平安健康
就比如,除夕夜团家团圆时
在医院里的他们
▽▽▽
01
发热门诊:春节守护好这道安全线
艾书玲是一名呼吸感染科医生,新冠疫情发生以来,2020年一整年,她都和同事奋战在抗疫一线。
发热门诊作为疫情防控最重要的岗位,也是风险最高的地方,医护人员需身穿3级防护,负责普通发热病人、中高风险来的患者及境外返深病人的诊治工作。
过年除夕值班,其实对艾书玲来说,并不陌生。她和老公都是医生,除夕和初一同时在医院值班的事情也发生过。
“今年不是我第一次在除夕夜值班,但应当会成为我职业生涯中难忘的经历。”艾书玲说, 和往年不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就地过年的号召下,今年留深人员非常多,来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也比往年多,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也会更加繁忙。
被问到新年的心愿时,艾书玲说道:“今年,我除夕夜值班,老公可以休息,我们一家人会提前吃年饭,老公可以陪孩子及父母跨年,家人平安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希望疫情快快过去,明年的除夕夜可以回老家团聚。”
02
急诊科 :疾病不休息,我们不“打烊”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与病魔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就像战场的前线,必须快速反应、分秒必争。
陈启松医生来自陕西,参加急诊工作10余年了,而这也是他在深圳过的第7个春节。
急诊科是个特殊的群体,作为急诊人,没法过一个完整的春节是很正常的事。
春节的急诊,很多时候病人多,抢救多,严重外伤、酒精中毒、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有。急诊,节假日24小时值班,只要疾病不打烊,他们就不放假。除夕夜,因为留深人员多,陈医生的夜班也比较忙碌,收治的外伤患者和醉酒患者也较往年多,尤其是在上半夜。
今年春节有一种特别的思念——“今年过年不回家了”,又有一种特别的年味——“疫起坚守,静待花开”。春节不回家,陈启松以往都是打电话和父母拜年,有时候家人也会来深看他。“行医这么多年,家人都知道我们的工作性质,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没有正常下班时间和饭点,也都跟着习惯了。”
谈及新年最大的愿望,他说:“疫情早点结束,有时间我们都可以回家看望家人。”作为一名急诊人,他不忘过年了提醒大家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饮食规律、饮酒有度。
03
重症医学科:守护新年生的希望
重症医学科是守护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镇静镇痛、呼吸机辅助通气、连续性肾替代治疗等工作都需要他们来负责。
周彩云来自广东湛江,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除夕值班还是头一回。2020年,因为疫情,她很长时间因驰援三院工作在抗疫一线,没能和家人一起过年。
今年也是除夕值班,她将和重症医学科里的患者一起过,守护他们生的希望。“其实,节假日不休息的不只是医护,还有公安、军人,水电、客运、环卫等民生行业的人员,这是职业特殊性决定的。”周彩云说:“她希望新的一年疫情可以早日得到控制,世界恢复往日的秩序。”
04
产房:牛年喜迎牛宝宝
生孩子,不能挑时候,因此产房也是节假日不停歇的地方。南科大医院产房今年除夕待产和分娩的产妇都比较多,医院也加强了值班人员的配备。
助产士戴丹丹来自湖北,她已经在产房工作了10多年,今年也不是第一年值除夕班了。除夕夜,她提前和家人吃完团圆饭,傍晚五点就来到产房值班。凌晨00:25过后,第一个牛宝宝呱呱坠地,3700g,是个男宝宝。
90后产妇是第一次生产,为缓解她的紧张情绪,恰逢除夕,医护人员让准爸爸陪着产妇一起看春晚度过难熬的待产期,直到晚上22:00才离开。当第一次当父母的他们看到可爱的宝宝,不禁笑逐颜开,对医护人员连声道谢。
凌晨4:12,一名产妇因为“胎儿窘迫”紧急行剖宫产,在医护人员努力下,南科大医院第二个牛宝宝也顺利来到这个美好的人间。
截止到初一早上8:00,整个除夕晚上,南科大医院的戴丹丹助产士和同事们一共迎来了3个牛宝宝。
初一一早,前来接班的是助产士王锐。目前,她也已经是一名怀孕7个月的准妈妈,今年过年值班,在产房迎接牛宝宝,她觉得意义非凡。“因为工作环境原因再加上自己也做了准妈妈,更能体会到怀孕的不易和对新生命到来的欢喜与期盼,也使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新年,她会和肚子里的小牛宝贝在产房陪伴更多的爸爸妈妈,喜迎更多牛宝宝的到来,她感到很幸福,同时也很期待。
05
检验科:每多检验一份,就多一份安心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确诊患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有效手段,而进行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可以说是离病毒最近、接触最频繁的人员——他们是检验科的检验师们,也是新冠疫情的“侦察兵”。
疫情发生以来,检验科一直是最忙碌的科室之一。除了日常的医疗检验工作,他们还需要以最快的检测速度发放核酸检测结果,每一份报告就是一份安心。
春节临近,返乡人员核酸服务需求剧增,检验人更是加班加点、开足马力,24小时连轴转。
核酸检测检验师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实验过程中,检验医生要对着一排排间隔只有1mm的加样孔,准确加样。特别是往八联管里加核酸时,试管口径只有黄豆粒大小,需要睁大眼睛,全神贯注。
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长时间对着如此密集又微小的孔洞进行操作,闷热和勒痕都不算什么,最难克服的是被汗水逐渐模糊的视线。
罗玮是一名“90后”深二代,以往过年都在深圳过,但是今年却是他第一次除夕值班。
今年除夕,他早早提前和家里人吃了团圆饭就来到值班岗位,作为一名核酸检验师,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对于假日坚守岗位,他说,今年的深圳很热闹,这样的坚守更有意义!
袁博是南科大医院检验科的免疫组组长,2012年就参加工作的他,已经是第三次参加科室除夕夜班值班。
虽然今年注定要缺席和家人的年夜饭,但是在袁博看来,自己的“缺席”能让更多的人安心,也成就了更多家庭的团圆,自己觉得很值得。
谈及新年的愿望,他说:“今年是牛年,定能牛转乾坤,让疫情早日散去,恢复常态!”
06
隔离酒店: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杨春雨是一名90后,老家是美丽的冰城哈尔滨,疫情发生以来,他主要是在隔离酒店执行驻点保障工作。
在杨春雨眼中,作为医务人员,除夕值班是很平常的事情。他所在的驻点酒店,也有很多隔离观察人员需要保障。不同于往年过年深圳的“空城”,今年留深的人员多,反而让杨春雨觉得有了浓浓的“年味”。
今年不是他第一次深圳过年,对于今年除夕值班,家人其实很理解和支持,已经提前给他寄了很多他爱吃的东西。
家有父母,他最想和家人说:“爸、 妈, 今年因为疫情, 不能回家陪您俩过年了。您俩又老了一岁, 身体都不好, 照顾好自己, 明年一定回去陪您好好过一个新年!”
07
血液内科:在病区过年也挺暖
2021年春节,响应号召,很多家庭不再线下相聚。在南科大医院血液内科病房,也有一群正在化疗的白血病患者和等待移植的患者,和值班的医护人员一起共度除夕。
这个春节,他们,除了坚守,还有更大的挑战,将要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治疗一名移植后复发的患儿,延续一份家庭的希望。
张岩是血液内科的一名年轻医生,今年刚到深圳上班,这是她第一次除夕值班,也是第一次在深圳过年。从北方来到这里的她,深圳在她眼中是这样的:“深圳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它既很现代化又充满了人情味,而且单位也给了很多温暖的慰问”。
往年,张岩都会回家陪父母过年,但从医之后,这将会是往后的常态。“爸妈让我安心在深圳过年,只要健康平安,哪里都是团圆年”张岩说。
08
120司机:说走就走,一秒也不耽搁
梁乐来自广东梅州,是南科大医院的一名120司机。从事医院120急救车司机岗位的八年里,在他心目中,120急救车就是战车。
有出车总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出发更是争分夺秒,因为可能快一分一秒,患者就多一份机会,司机手中握住的不仅是方向盘,可能是患者的生命希望。
今年,是他在深圳过的第8个春节。120急救车司机是12个小时值班,轮流24小时待命。春节除夕值班,他提前和家人视频拜年。家人也理解他的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今年除夕,他和另外一名值班的司机一共出车9趟,以醉酒患者为主。“过年开心,也希望市民还是要注意健康”他说。他新年的愿望是希望疫情赶紧散去、争取明年春节回家跟家人团聚!梁乐也祝大家新年快乐、幸福安康!
他们
只是春节选择坚守岗位的医护代表
他们
只是守护这个城市平安健康的工作缩影
还有千千万万的“他们 ”
留深过大年 在深做守护
牛年,我们共同期待
疫去春来
每一个生命都笑靥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