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派出多名医护人员,进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治疗病区,投身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与市三医院战友勠力同心,为全市人民健康筑牢安全防线。同时,全院医护人员放弃休息,坚守各自岗位,支援发热门诊,尽全力满足患者诊疗需求。
新冠肺炎病毒狡猾,医生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接诊患者,尤其是支援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要准确快速判断病人是普通发热还是疫情感染引发的发热,减少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和暴露的风险。特殊时期,每个诊断都关系患者的紧张神经,医生要更为谨慎。而有时候,不仅是识病情,还要为患者考虑更多。从他们的日记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一线医护人员的艰辛和医者仁心。
" 化整为零 ",需要大家的 " 不掉队 "
讲述人:黄毅(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支援发热门诊)
时间:2020 年 3 月 13 日
我是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黄毅。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我院成为南山区发热呼吸道感染定点收治医院。心内科霍光主任带领我们,主动参与支援发热门诊工作。2003 年抗击 " 非典 " 疫情时,霍光主任曾参与医院第一例 " 非典 " 患者的救治,这次疫情发生后,他时常向大家传授抗击疫情的经验。
一栋发热门诊楼,两间诊室,17 名内科系统紧急抽调的门诊医生,24 小时不停诊,6 小时换一班。单日最多接诊 120 名发热患者。我们的工作,就像一场无限循环 4×100 米接力赛一样,一旦有一名医生 " 掉队 ",候诊病人就排起了长龙。大家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速赛跑,以最快的速度将病人 " 化整为零 ",缩短患者就诊时间,高效地筛查出疑似病例,收留观隔离,减少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和暴露的风险。
在这次新冠疫情期间,不少患者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甚至进展为急危重症,大家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而准确地甄别出是心源性呼吸困难还是肺源性呼吸困难。我们曾碰到这样一位高龄尿毒症患者,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近日,患者出现明显的喘憋,体重增加的情况,肺部 CT 也提示,他的双下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样阴影,双侧胸腔积液。指尖血氧提示血氧饱和度低,但是没有发热,没有流行病学史。经过一系列的病史采集、检查及新冠筛查,我们还是判断其主要症状还是因为近期没有规律血透,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心衰发作;而患者的肺部病变,还是以淤血改变为主,部分斑片状影考虑灌注不均衡所致,新冠感染证据不足,于是就收住院安排透析治疗。
特殊时期,每个诊断都关系患者的紧张神经,我们都要更为谨慎。而有时候,不仅是识病情,还要为患者考虑更多。
还记得在此之前,也有一名 23 岁女性患者,最近两周有发热、咳嗽、咳痰,反复就诊于各大医院,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已经治疗一疗程且已退热,但最近还是出现胸闷、乏力、头晕等情况,经排查考虑病毒性心肌炎可能。但是由于当时我院成为定点收治医院之后,普通住院全部暂停,因此建议她转外院住院治疗。
但是那时候正是冷空气南下,夜里气温骤降了 10 度,外面淅淅沥沥还在下着雨,方圆几公里根本就没有营运的出租车。跟急诊科沟通后得知,一线、二线车均已外派出去,消毒需要 1 个小时,已经是满负荷运转。眼看已过凌晨 1 点,救护车还是无法赶来,我唯有联系三线车的师傅碰碰运气。获悉情况后,三线车师傅立即赶来支援,二话不说将女孩和家属转诊治疗。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患者每一次看似普通的就诊,其实都离不开各科室的通力协作和努力付出。而疫情期,更需要我们彼此给力,陪伴他们度过最寒冷的冬天。
病情万象,我们会 " 读心术 "
讲述人:黄毅(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支援发热门诊)
时间:2020 年 3 月 13 日
其实,心内科医生不光只会看心脏。这么多年临床工作,大家早就都练就了一手 " 读心术 "。发热门诊一天工作下来,还真不少有 " 心病 " 的就诊者——有年前和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过,聚会上觥筹交错、推杯问盏,但是隔离期间一直没有任何症状,战战兢兢地要来做核酸检测的;有一天前才在市定点医院就诊,今天,又奔到我院来筛查核酸的;还有在老家诊断为新冠疑似病例,前前后后做了 7 次核酸都阴性,症状已经明显好转,还要求来深圳再次复查的。
在这个过程,有一些患者有发热和胸闷,体温不超过 37.5°C,被家人、或单位、或小区保安、或交警送到医院,但血常规和胸部 CT 都没有异常,核酸检测也是阴性,最后原来是生理性原因,比如女性生理期发热,或者筛查出来的甲亢的患者,不一而足。
有一次,高速交警送来一行 5 名湖北籍返深人员,其中两名低热,隔离酒店要求两次核酸阴性才能办理入住。我们迅速配合,接诊这一波患者。但是由于采样送检后需要时间出结果,我们就建议患者留观等待。但是出于对医院的恐惧,又担心交叉感染,他们一度情绪激动,想要离开。好在门诊部刘剑臻主任第一时间火速赶到一楼发热门诊间,详细地把政策条文及其中的利害一一陈述,最后消除了患者的疑虑,成功地说服了患者留观,配合了深圳疫情管控。
其实, 一间发热门诊,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有人小心翼翼、谨小慎微;有人大大咧咧、百无禁忌。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因为这次疫情,汇集在这一间小小的屋子,真是千奇百态,唯有我等岿然不动,依旧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地给病人做好解释,才能够更好处理患者病情,尽力消除大家的恐慌情绪,所以,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更多时候,需要我们会 " 读心术 ",也需要我们会安抚,陪着患者,共同走过他们艰难的时候。你若安好,我们便也无恙。
他被送进了急诊抢救室,只因拖出了毛病
讲述人: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急诊科护士徐照兴
时间:2020 年 3 月 13 日
我是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急诊科一名普通护士 徐照兴。
鼠年新冠疫情来袭,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增添了民众恐慌情绪。很多慢性病患者,出于恐惧,即使身体不舒服,也是能忍就忍,能拖就拖,到最后拖出了问题。
3 月 3 日晚上,我是当班护理组长。21:50 分,急诊分诊台电话响起,是总值班电话——发热门诊有一名怀疑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情况十分危急,请抢救室做好准备,5 分钟内将会把病人转送过来。
我立即报告给了值班医生、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吴政庚主任立即部署人力,与备班医生王文斌一同赶往抢救室准备参与抢救。五分钟后,刘剑臻主任和我一起将患者护送至抢救室 1 单间进行隔离抢救。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已经意识不清、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只有 80%,血压不断下降,血糖高到显示不出。
急诊科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迅速识别患者病情,为患者佩戴储氧面罩高流量吸氧,并给予升压、降糖、扩容等措施。大家在明知患者发热并且 CT 异常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考虑到自己的安危,此刻想到的只有病人的病情,只想着快点让病人好转。经过一个多小时奋力抢救,患者生命体征终于有所好转,血氧回升至 95%,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我才觉得松了一口气,看到身边的同事都已汗流浃背。随后,患者到外院继续救治。
后来得知,这是一名肠癌且伴有多年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的老年患者。虽然 CT 显示大白肺,但后来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为阴性。他发热的原因是由于基础性疾病没有及时来院处理,后又出现酮症酸中毒导致。
现阶段,24 小时不停诊的急诊科,总会收到各类由于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导致的发热患者。而这些患者,普遍都是慢性病患者,特殊时期不敢来医院就诊拖延了病情。其实,我是建议大家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身体不适最好及时就医,以免拖出小毛病拖成了大问题。
"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抗击疫情期间,我所在的急诊科会始终和大家在一起,陪伴大家共同战胜疾病。
深圳晚报记者 余俊杰 通讯员 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