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艳] 生鱼片俗称鱼生,古称鱼脍,是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总称。生鱼片起源于中国,因为制作简单,食用可口,营养丰富,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并风靡全球。
从营养学角度说,生鱼片没有经过传统的炒、炸、蒸等烹饪方法,因此营养物质完全没有流失,是一道极富营养的菜肴,但是就是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却隐藏着少有人知的健康危机。
近日,我院呼吸科收住一名特殊的发热患者。青年男性,既往体健,有吸烟史,20天前出现发热,每次发热前有畏寒寒战、头痛、全身关节肌肉酸痛,但高热持续数小时后可自行降温,间隔数天后再发,在诊所检查无结论,中药治疗,病情反复。
患者入院后体温最高为38.3摄氏度,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正常值,CRP,PCT等炎性指标正常,但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对感染,发热有丰富诊疗经验的呼吸内科医生迅速将思路转移到寄生虫感染可能,但不能轻易排除嗜酸粒细胞白血病,伤寒以及不典型结缔组织病,流行性感冒的可能。
住院医生在反复病史询问中,发现患者有嗜食生鱼片的习惯,入院前1月有进食生草鱼片。但在下一步检查中患者胸片检查,腹部彩超无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可见炎性反应,但肺寄生虫检查未见异常,同时患者的风湿免疫指标也不符合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患者拒绝骨髓穿刺,粪便常规也未见寄生虫。但根据患者血涂片提示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这点,王玉梅主任组织科室病例讨论后,仍然将患者发热重点落在寄生虫感染上,取标本送CDC查寄生虫全套,但问题是是什么寄生虫感染,患者的感染灶又在哪里呢?
患者入院几天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予以对症止痛治疗后病情反复,建议腹部CT检查,开始患者拒绝,但疼痛持续后,进行CT检查发现了肝S5段有肝脓肿。王玉梅主任再次组织科室业务学习,诊断患者肝脓肿是发热的元凶,但感染源可能是阿米巴或者肝吸虫,随即开始予以吡喹酮治疗,患者驱虫治疗2天后,未再出现畏寒发热,腹痛明显好转。
在CDC回报结果中提示肝吸虫,囊虫抗体阳性。自此,患者因为贪吃美食感染肝吸虫而造成的生死劫难真相大白,而这场健康危机在呼吸内科医护人员的缜密思维,慎重行动的良好学习工作习惯推动下,在精心尽力,细致周到的医疗服务中短时间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