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角膜是眼球前一块透明薄膜,形状如隐形眼镜,可让光线进入眼睛。眼角膜就像车头的挡风玻璃,当受损或感染,会出现浑浊、疤痕或破损,便不能清晰地看到东西,严重会引致失明。
我国首例成功眼角膜移植手术于1961年在香港完成。角膜是香港现时移植最多的组织,成功率较其他器官移植为高,惟由于器官排斥等因素,很多病人未能受惠。
案例介绍
四十多岁的廖先生于二十多年前工作时发生意外,双眼被浓硫酸泼洒到,造成严重的化学烧伤。他眼睛最前面本来透明的眼角膜,因为灼伤和之后长期发炎,导致有新增血管,结痂组织形成,致使逐渐浑浊起来。廖先生的视力从正常下降到只有光影感觉,不得不接受左眼眼角膜移植,把不健康的组织移除,换上捐赠者的透明眼角膜。
手术后,廖先生的视力只恢复了一段非常短的时间。之后,因为眼球外部的慢性发炎,移植的眼角膜被排斥、水肿和浑浊起来。他只好接受右眼眼角膜移植,但很快又失败了:第二次移植的眼角膜没过多久又被排斥,视力跌回光影水平。
传统眼角膜移植后遇排斥
廖先生再接受第三次(左眼第二次)眼角膜移植,之后除了滴抗排斥的眼药水,还服用降低免疫力抗排斥的口服类固醇药物,以增加新的眼角膜的存活率。可是,长期服用高剂量类固醇药物,造成了糖尿病、高血压、中央肥胖和多毛症等问题,使医生只好调低药物的剂量。祸不单行的是,口服抗排斥药一减,第三次移植的眼角膜又被排斥了。医生劝廖先生不要再做眼角膜移植手术了,因为新的眼角膜被排斥的机会非常大,他以后只能过盲人的生活。
像廖先生这样多次眼角膜移植失败,又或者不适合接受传统眼角膜移植手术的失明者不在少数。在以前,他们的命运就这样注定了,复明无望。有眼科医生一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其中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多尔曼(Dohlman)教授和他的团队,从1960年代起不断改进人工眼角膜的设计和手术方法,并于1990年代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批准临床使用。距今为止,全世界累计超过一万例移植,这就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波士顿人工眼角膜。
最大考验:稳固人工眼角膜
由于人工眼角膜是一块塑料,并非有机物,永远无法和人体组织生长在一起,所以如何稳固人工眼角膜在患者的眼球上一直是最大的考验。波士顿人工眼角膜好像一颗按钮钮扣,中间夹着一片捐赠者的真人眼角膜以成一体。人工眼角膜提供清晰的视力,真人眼角膜则缝合在患者的眼睛上,负责组合体的稳定。